热点分析 | “双循环”新格局下我国进口贸易的主要特征及发展趋势分析
原创:王珏 文章来源:上海中创产业创新研究中心
2020年两会以后,习近平总书记多次提到,要逐步形成“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在构建新发展格局进程中,最重要的是以国内循环带动国际循环,以国际循环深化国内循环。近些年来,对外进口在发掘中国超大规模的需求规模、提高国内科学技术发展等方面日益重要,了解中国当前的进口贸易特征,将更好助力“内循环”形成,进而推动形成“双循环”格局。据海关统计,2020年,我国货物贸易进出口总值32.16万亿元人民币,比2019年增长1.9%,成全球唯一实现货物贸易正增长的主要经济体。其中,货物贸易进口达到14.23万亿元,仅比上年小幅下降0.7%。未来,随着国内超大规模市场优势的进一步发挥,新发展格局的不断形成,高水平开放的不断促进,外贸高质量发展有望取得新的成效。
一、一个发展新阶段:从出口导向、进口替代转变到进口与出口并重、积极扩大进口
1978年,我国实施“进口替代与出口导向”相结合的战略,克服了资金技术短缺、国民收入偏低、国内市场需求不足、劳动力和土地等资源成本廉价的问题。2001年以后,以加入世界贸易组织(WTO)为契机,中国逐渐参与到国际分工合作产业链中,也将对外贸易战略逐步调整为“出口和进口并重”。2018年,商务部会同发改委、财政部等20个部门共同起草形成《关于扩大进口促进对外贸易平衡发展的意见》,提出“在稳定出口国际市场份额的基础上,充分发挥进口对提升消费、调整结构、发展经济、扩大开放的重要作用,推动进口与出口平衡发展”,并指出要“将扩大进口与推进‘一带一路’建设、加快实施自贸区战略紧密结合,增加自相关国家和地区进口,扩大利益融合”。结合这一对外贸易战略的历史性调整,在 “双循环”背景下,扩大进口,尤其是扩大高质量进口,蕴含着深层次的意义。
1、扩大高质量内需。2008年金融危机之后,世界经济恢复疲软,经济全球化进程受阻。新冠疫情席卷全球,要求我国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推动经济增长由主要依靠外需、出口拉动向主要依靠内需、以消费为主转变。扩大进口,可以提高我国高质量消费进口比重,满足国民多样性、多层次的消费需求,从而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
2、树立技术创新示范标杆。中国技术创新水平与国际仍然存在差距,新一轮逆全球化作用下,以美国为首的发达经济体逐渐从“全球化”的引领者变成“逆全球化”的倡导者,并将重心由保护国内传统产业转向遏制新兴经济体核心竞争力,这也意味着中国在技术发展领域将受到更大制约。要向前迈进,就必须对国内创新企业的技术创新能力提出更高标准的要求。扩大进口国外高技术产品,可为国内创新企业树立示范标杆,充分激发企业技术创新活力。
3、调节对外贸易收支平衡。中国长期面临巨额贸易顺差,尤其在2020年,贸易顺差超过5000亿美元,为自2015年来最高的数字。过大的贸易顺差将导致国内资源大量外流,国家经济增长也将过分依赖外部市场需求;同时,也会造成外汇储备过高,并将相应承担别国的外汇风险。长期以往,会让人民币被迫升值,不利于出口,有利于进口。主动扩大进口,在贸易过程中化被动为主动,既可调整对外贸易商品结构,又可实现对外贸易收支平衡。
二、新阶段下中国进口贸易发展特征
溯源“扩大进口”的提法,早在2011年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中便提出,2012年要在“保持外贸政策连续性和稳定性”、“坚持出口和进口并重”基础上,“加强和改进进口工作,积极扩大进口,促进贸易平衡”。为此,如以2012年看作是扩大进口的起点,可总结出近段时间中国进口贸易的一些发展特征。
1、进口贸易规模稳居世界第二,贸易增速震荡变动,总体抗风险能力强。从货物贸易进口规模看,自2009年开始,中国就已连续十年保持全球第二大进口国地位,其进口总额超过德国、日本、英国,仅次于美国。近两年中美进口差距缩小至4000亿美元附近。具体来看,2012年至今,中国进口贸易额总体稳定在1.5万亿美元水平之上。自2018年开始,进口贸易总额成功突破2万亿美元大关,2020年进口贸易总额达14.23万亿元,折合美元约2.06万亿美元(汇率按1:6.9折算)。从货物贸易进口增速看,中国进口增速随世界贸易变动呈震荡变化。如,2015年,受国内工业生产和固定资产投资增速下滑、国际市场大宗商品价格下跌拖累等多重不利因素的叠加影响,中国进口增速降至最低点(-14.1%)。即便如此,该年中国仍然是世界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和源泉,经济增速达6.9%,仍远高于世界经济的3.1%。而根据2020年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预测,在新冠疫情侵袭之下,中国经济增速为1.9%,是全球唯一一个经济增速为正的国家。2020年前10个月,我国进口国际市场份额达到11.5%,创历史新高。在全国产业链供应链受阻的情况下,2020年全年进口增速仅下降0.7%,体现出中国面对突发事件时强大的抗风险能力。从服务贸易发展情况看,2012-2019年,中国服务进口从 2813.0亿美元增至5006.8亿美元,年均增长8.6%,较同期全球服务进口增速高出4.8个百分点,世界第二大服务进口国地位不断巩固。
图1 2012-2020年我国货物进口贸易规模及增速
资料来源:海关总署
2、货物贸易以工业制成品为主,机械及运输设备进口需求高居前列,办公及通讯设备进口需求增速快。从货物贸易角度看,初级产品自2016年开始,连续四年上升,逐渐回到2012年水平。2019年初级产品进口占比高达35.07%,细分而言,食品、饮料等消费性产品占比均有提升,由此可粗略判断中国居民在消费品上的消费升级。工业制成品的进口需求在60%以上,机械运输设备进口需求小幅波动,目前仍为进口工业制成品进口额首位。其中化学品等类目需求逐年上升,该分类下的医药品进口需求大幅提升。对比同时段美国的货物进口结构,其工业制成品进口自2015年开始占比超过75%。其中,机械和运输制成品分类下的集成电路和运输设备、汽车进口需求扩大,进口增速也高于制成品增速。此外,化学品(尤其是医药品)的需求也大幅提升,办公及通信设备的进口需求占比下降。服务贸易以生活性服务为主,主要集中在旅行、运输等方面,金融、保险类服务进口与国际差距较大。从服务贸易角度看,我国旅行、文化娱乐等生活性服务进口实现高质量增长,自2012年起,旅行进口从1019.8亿美元增至2507.4亿美元,年均增长16.8%,为同期全球增速的3.6倍。而生产性服务则以电信计算机和信息服务、金融服务等知识密集型服务进口为主。2012年以来,中国电信计算机和信息服务进口年均增长23.3%,为同期全球增速的3.5倍。对比美国服务贸易结构来看,美国也以运输服务及旅游服务为主,2019年分别为1523.0亿美元和1100.2亿美元。总体看来,中国对旅游服务进口的需求增长远超美国,反映出体现国内居民消费升级的出境游需求依然较为旺盛。而在金融、保险服务进口中,美国的进口比中国进口力度更大,这也侧面看出中国在金融领域开放方面仍有较大发展空间。
表1 2012-2019年我国进口商品结构分析
数据来源:WTO统计报告
3、机电产品、高新产品进口需求大,大宗商品需求日趋精细化。生活性服务进口及生产性服务进口发展迅速。具体看来,机电产品与高新技术产品长期高居榜首,截至2020年11月,二者进口总额分别为859.68亿美元,618.85亿美元,同比增速达4.5%、7.2%。除此之外,汽车的进口需求则在国内汽车产业深度调整下(尤其是在国五国六排放标准限制)放缓增速。得益于中国医药改革工作的不断推进,尤其在2018年,17种抗癌药大幅降价并纳入国家医保目录、“药品一致性评价”和“4+7”药品带量采购等三大医改事件,医药品的进口成本大幅下降,医药品进口额在近十年内进入到进口前十位行列,作为新冠疫情关联性最大的进口商品,在2020年11月累计同比增速达5.5%,其中人工疫苗的同比增速达61.2%。近年来中国对自动数据处理设备及其部件的国产替代情况较明显,从2012年的369.38亿美元下降至2019年的324.57亿美元,进口额下跌较大。另一方面,原油、铁矿砂及其精矿、大豆等大宗商品的进口需求较为稳定,2020年,我国原油、金属矿砂等资源型产品进口量分别增加了7.3%和7%。未锻造的铜和铜合金的进口需求下降,铜矿砂及其精矿进口需求上升,这可能是国内对废铜进口管制政策,产品逐步向精细化发展。此外,国内限制对煤炭的进口,提振国内煤炭和行业,这是作为煤炭进口大国的中国在2019年对煤进口总额跌出前十位的重要原因。
图2 2012年与2019年我国主要货物贸易进口产品对比图
资料来源:国家统计局
4、进口亚洲、欧洲商品总额超七成,北美、拉美、大洋洲、非洲需求平分秋色。亚欧两洲为中国提供了超过70%进口商品。其中,中国对亚洲进口占比基本稳定在55%以上,对欧洲的进口总体约在15%~19%区间范围内,且近年来总体呈上升趋势,其中在2016年和2019年分别突破了18%。而中国对北美洲的进口需求自2015年达到顶峰之后逐渐下降,考虑到受中美贸易摩擦的影响,尤其是中国对原产于美国的部分进口商品加征关税的影响,2018年、2019年中国对北美洲的进口下跌0.86%和1.32%,如,2018年中国从美国进口1.02万亿元,下降2.3%。替代增长的是大洋洲地区及拉美地区。其中,拉美地区自2015年开始逐年提升,到2019年中国对拉美地区进口占比高达7.97%,首次超过北美洲(7.28%),以巴西、阿根廷等地为主的拉美国家继续承接北美及大洋洲的进口需求,在矿产、大豆等方面逐渐占有一席之地。而以澳大利亚、新西兰为主的大洋洲地区在矿产资源及大豆、小麦、玉米、畜牧等农业资源方面也持续承接中国对北美洲地区的进口替代。
图3 2012-2019年我国货物贸易进口来源区域贡献率
数据来源:国家统计局
5、主要进口贸易国基本稳定,东盟、一带一路国家贸易地位逐步上升。受中国对机械、电子零配件需求增加的影响,加之中日钓鱼岛冲突,韩国在2013年首次超越日本成为中国最大的贸易进口国,2019年中国对韩国的进口数额高1735.59亿美元,为中国总进口的8.36%。美国在2016年之后,稳定在第4位,在2018年激化的中美贸易矛盾下,中国对美国的进口需求下降明显。澳大利亚作为中美贸易摩擦的替代进口国之一,中国对澳进口(尤其在矿产资源、牛肉、红酒等多方面)有较大进口需求,2020年中国向澳洲进口铁矿砂、天然气等合计占进口值的70.6%。但值得一提的是,由于2020年中澳关系遇冷,中国对澳洲的进口同比下降4.6%。近期也有消息称,中国减少了对澳煤炭的进口需求。越南自2017年进入中国进口来源地区前十位,作为继中国以后的又一大代工厂大国,越南承接了世界各国的产业链转移,耐克、富士康、佳能、LG等公司入驻越南,中国的一些大型企业,尤其是电子类、纺织类等劳动密集型产业及电厂、水厂、建筑业等基础设施行业,也在越南寻求开拓市场的机会。根据越南海关总署统计情况,截至2020年10月,越南对中国的出口额超过379亿美元,出口10亿美元以上的商品主要包括计算机、电子产品和组件、手机、鞋类、蔬菜和水果等。此外,伴随着中国-东盟自贸区升级《议定书》的全面生效,以及英国脱欧、新冠疫情等多重因素影响,中国-东盟贸易进口额自2012年的1958.21亿美元,提升至2019年的3053.91亿美元。中国与138个签署“一带一路”合作文件的国家货物贸易往来持续增长,2019年进口额达9173.9亿美元,占服务贸易进口达798.2亿美元。此外,我国对“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进出口9.37万亿元,增长1%。2020年,对RCEP成员国进口总值达5.37万亿元,增长2.2%。
表2 2012-2019年我国进口贸易国家或地区前10位
数据来源:国家统计局
三、展望
在日益复杂的国际形势下加快“双循环”新发展格局的形成,面临着巨大的考验。近年来,中国在推进经济全球化进程中取得了突出的成绩,如,不断推进“一带一路”倡议、成功签署RCEP协定、中欧协议,同时也积极考虑加入全面与进步跨太平洋伙伴关系协定(CPTPP)等。但仍需清醒意识到,全球经济问题政治化趋势日益明显。当今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国际环境日趋复杂,不稳定性不确定性明显增强。如,拜登当选美国总统,但短期内“特朗普主义”并不会轻易偃旗息鼓,长期来看,在面对多边主义还是单边主义的选择时,拜登作为奥巴马主义的拥护者,不排除通过重返TPP,团结盟友并制定规则约束中国,并限制中国主导未来的技术和产业发展的可能性。中澳近期因政治因素短期关系遇冷,中国对澳州铁矿石进口总量超过中国铁矿石进口总量的70%,若关系长期无法缓解,对两国之间的贸易发展均有较大影响。为此,中国未来发展进口贸易可从以下几点出发:
1、积极建设亚洲贸易主场。从进口区域来讲,长久以来,全球贸易以欧美市场为主场,亚洲国家作为参与者参与分工。当下贸易保护主义、单边主义思想盛行,欧美国家逐渐走向逆全球化。总体而言,全球化分工的长远趋势不会发生根本性改变,亚洲地区面临的挑战与机遇并存。亚洲地区既有中国为主的新兴经济体,又有东盟组织以及日、韩为主的发达经济体,具有强大的市场潜力。日前,东盟与中国、日本、韩国、澳大利亚、新西兰15个国家共同签订《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RCEP),便是中国对当前形势预判后的一项重大战略调整,是主打亚洲市场牌的重要标志。结合中国在2013年就提出的“一带一路”倡议,以及与日、韩两国签订的中日韩自由贸易协议、与东盟国家保持友好贸易合作关系。未来中国应继续增加与亚洲各国的贸易往来,推动全球贸易主场由欧美向亚洲转移,形成亚洲贸易主场。
2、提高进口产品技术含量。习近平总书记在第三届进博会讲话中提到,中国将压缩《中国禁止进口限制进口技术目录》,对降低关税、缩短负面清单、加快自贸区建设等扩大开放举措,为技术要素跨境自由流动创造良好环境。从发展趋势看,未来一段时期,中国在人工智能、生物医药等高技术产业发展仍将继续保持快速增长,对于高技术产品的进口需求将逐步扩大,与此同时,新基建布局的展开,原油、钢材、铜材的进口需求仍会有较强的带动作用。中国应积极调整进口贸易结构及进口质量,继续推进包括机电产业、高新技术产业商品、医药品等高质量进口,提高原油、钢材、铜材等大宗商品进口质量,进一步提升中国在全球产业链、价值链和创新链中的地位,积极寻求可替代美国高科技产品的进口国家,避免对美国等先进技术国家的“非对称性依赖”,带动国内企业高技术产品研发。
3、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2018年商务部等二十个部门发布《关于扩大进口促进对外贸易平衡发展的意见》中就明确了要持续优化进口,促进生产消费升级。高质量的进口消费品将大幅提升人民幸福感。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济建设取得了重大成就,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显著提高,逐渐形成健康、绿色、智能等消费偏好,对于高品质产品的需求也不断提升。为此,中国应进一步扩大优质食品等消费类货物贸易进口、电信计算机和信息服务、金融服务等知识密集型服务进口。同时,为旅行、文化娱乐等高品质生活性服务进口提供便利,打通国外高质量终端品供给与国内日渐崛起的高质量消费市场的循环通道,让人民可以实惠的价格享受到境外的优质产品。
4、扩大优质服务进口。中国应积极拓展服务贸易国际合作,进一步扩大服务业开放,推进服务进口高质量发展,通过建立健全跨境服务贸易负面清单管理制度,推进服务贸易创新发展试点开放平台建设,并进一步降低外资在信息技术服务、科学技术服务、数字服务、医疗、教育、文化和娱乐等服务业领域的市场准入限制。
作者:王珏,上海中创产业创新研究中心助理研究员
参考文献:
[1]余振,王净宇.中国对外贸易发展70年的回顾与展望[J].南开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9(04):36-47.
[2]庄芮,杨超,常远.中国进口贸易70年变迁与未来发展路径思考[J].国际贸易,2019(04):34-45.
[3]董琴.“逆全球化”及其新发展对国际经贸的影响与中国策略研究[J].经济学家,2018(12):91-98.
[4]苏庆义,王睿雅.从历史和全球视野看进博会[J].世界知识,2018(23):57-59.
[5]李权.双循环新发展格局与中国外贸转型[EB/OL].第一财经网,2020-09-20,https://www.yicai.com/news/100778476.html.
[6] 王义桅.“双循环”开创“主场全球化”[N].北京日报,2020-12-15.
[7] 中华人民共和国商务部.中国服务进口报告2020[R].上海:第三届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2020.
本文内容系原创,转载请注明来源
图片来源于互联网,若有侵权,请联系本公众号进行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