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点分析|两会视角:数字新生活的趋势、瓶颈和对策

首页    创见    热点分析|两会视角:数字新生活的趋势、瓶颈和对策

原创:熊晓琪    文章来源:上海中创产业创新研究中心

 

 

       全国两会正如火如荼开展中,“数字”成为两会热词。新鲜出炉的全国“十四五”规划《纲要》提出要“加快数字社会建设步伐”;不少人大代表围绕数字发展纷纷贡献出自己的真知灼见:推进生活服务业数字化转型实现高质量发展,运用智能技术帮助老年人融入数字生活,互联网企业尤其是平台企业应该将发展置于安全底线之上、将创新置于有效监管之下……早在去年九月,国务院办公厅也发文明确提出要“提供全方位数字生活新服务”。数字生活的全面加速正不断的激发新服务,深远的影响着我们的生活方式。在此大势之下,梳理和分析数字化转型背景下对生活服务的影响、瓶颈和对策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一、数字新生活已经势不可挡

 

       服务业数字化转型是大势所趋

 

       未来全球产业结构变迁与经济转型升级将以服务业为主导。世界银行数据表明,目前全球服务业增加值占GDP比重超过60%。中国也已步入服务经济时代,2015年-2019年全国服务业增加值年均增速达11.5%,2019年占GDP比重达53.9%、对国民经济增长贡献度达59.4%,服务业就业人数占比达47.4%,比二产高20个百分点。

 

       服务业数字化时代正加速到来。根据发达国家的发展路径来看,在从工业经济迈入服务经济过程中整体经济增速将显著放缓,但我国总体上仍保持较快增长,一定程度上得益于数字化在服务转型升级中的助力。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数字技术极大驱动了服务业线下场景线上化,我国服务业在三次产业中数字化水平最高、转型速度最快。2019年我国服务业数字化渗透率(服务业数字经济占行业增加值比重)达37.8%,比工业、农业分别高18.3、29.6个百分点。但纵观全球,与德(60.4%)、英(58.1%)等发达国家相比,我国服务业数字化转型存在较大发展空间。

 

图1  2016年-2019年中国三次产业数字化渗透率

数据来源:中国信通院

 

       消费升级催生生活服务数字化浪潮

 

       随着我国城镇化进程不断加快,居民生活水平显著提升,2020年全国人均可支配收入超过3万元。人们对于高品质、智能化、多样化的美好生活向往愈加强烈,消费支出正从实物商品向多样化的生活服务拓展。2019年全国居民人均服务性消费支出达9886.0元,占全国居民人均消费支出比重达45.9%。2013-2019年,全国居民人均服务性消费支出年均增速最高的类别为医疗保健(13.0%)、教育文化娱乐服务(10.3%)、交通和通信(9.9%)。

 

图2  2019年全国居民服务部分领域人均消费支出及2013年以来的年均增速

数据来源:国家统计局

 

       在此背景下,近年来我国数字化生活服务市场实现了飞速增长。2018年中国本地生活服务市场的线上交易规模同比增长56.3%。2019年中国生鲜外卖和商超便利品质商户上线饿了么数量均同比保持130%以上增速,在线外卖点单及配送服务产生的交易规模总额是2017年的3.5倍。近十年,我国酒店住宿在线预订、互联网出行等数字化生活服务交易规模实现了数倍乃至数十倍增长。中国国民的数字消费习惯逐渐形成,2019年上半年,中国本地生活服务平台月活跃用户接近1亿,每天产生3000万网约车订单。2020年的疫情防控对数字生活服务市场发展带来了巨大推动,数字生活培养巩固了更多人的线上消费习惯。疫情过后,消费者对于生活服务平台的使用意愿显著提升。并且随着95、00后的崛起,新的个性化消费浪潮到来,对以共享住宿、共享医疗等为代表的生活服务领域共享经济新业态新模式的接受度逐渐提高。

 

图3  疫情过后消费者对于生活服务平台的使用意愿增幅

数据来源:CTR、网易定位

 

       与此同时,对数字生活的巨大需求潜力和多元市场需求也在倒逼供给创新。随着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加速演进,数字经济将保持快速、持续、健康发展,面对复杂、激烈的竞争和持续变化的市场格局,传统的生活服务企业亟需通过数字化改造提升自身竞争力,转向集约化运营、科学决策、精细化管理,拓展业务模式、提升抗风险能力。

 

       数字新生活呈现平台化、多场景、灵活就业等特征

 

       数字生活平台化特征明显。数字生活服务综合平台整合了餐饮、出行、电影、亲子、游戏、医疗健康、快递等众多服务业商户,提供不同空间、时间、品类的服务,同时还整合了支付、社交等功能,拥有大规模活跃用户。我国大型数字生活服务综合平台逐渐确立,例如阿里巴巴、美团、京东、腾讯等巨头通过多年的布局拥有了成熟的业务模式及变现能力,正加速向生活领域全方位、全时段渗透。抖音、快手等短视频电商平台手握流量宝库,也正大力进军本地生活业务

 

       数字生活主要由应用场景驱动。数字技术在日常生活中呈现全场景应用的特征,例如在线授课、远程问诊、远程办公、网约车出行、在线旅游、VR看房、VR游戏等。未来5G的成熟商用以及XR等技术的迭代升级将会带来颠覆性的应用,产生全新的体验和价值。

 

图4  VR游戏界面

 

       数字生活衍生出一批新的职业。生活服务数字化催生了新业态和新模式,提供了大量灵活就业岗位,已经成为我国吸纳就业的重要渠道。人才向数字生活服务业流动,2019年,以新业态形式出现的平台企业员工数已达623万人,平台带动的就业人数约7800万人。新职业不断涌现,例如直播电商平台催生了直播主播、直播策划、数据运营等岗位;网约车平台催生了网约车司机、自动驾驶路测安全管理员等岗位。

 

二、数字新生活面临的瓶颈问题

 

       数字生活发展既要有速度,更要有温度,数字化融入日常生活的目的归根结底是让人的生活更加美好,能够更好地激发和满足人的需求,让生活更舒适、更便捷、更安全,将是决定数字生活延伸渗透的关键所在。由此来看,数字生活发展还面临着一些瓶颈问题有待破解:

 

       “数据孤岛”仍然有待突破

 

       近年来,数字化在社会的方方面面加速渗透,潜移默化改变人们生活,同时也产生了海量的数据“金矿”。为使数据发挥更大驱动作用,还需加强数据之间的深度联动。当我们的数据缺乏关联性,在不同机构、企业、部门等地方相互独立存储、维护,并且存在非同步、非实时更新的情况时,又或者当不同数据库间不兼容,即对相同数据赋予不同含义时,所谓的“数据孤岛”就出现了。

 

       “数据孤岛”是一个客观且长期普遍存在的现象,对于数据的共享开放要持续引导推进。例如在医疗健康领域数字化的过程中,从共享技术角度来看,国内医疗信息化供应商众多且头部企业市占率没有绝对优势,不同医院的信息系统来自不同的供应商,同一家医院内部也存在几十个不同的系统,存在技术规范和系统接口的差异问题;从主体来看,基于患者流量吸引、数据安全保护等的考虑,医疗健康机构多保持审慎的态度,与第三方企业共享数据的积极性不高。对此国家也在积极推进解决,例如《国家健康医疗大数据标准、安全和服务管理办法(试行)》中明确提出要“推动部分健康医疗大数据在线查询”,目前在全国铺开的医联体建设也将极大地促进数据互联互通。

 

 

       特殊群体面临“数字鸿沟”

 

       此次新冠疫情给数字生活的发展按下了“加速键”,但有一部分老年群体和障碍人士在使用智能技术时遇到很大“数字困难”,这也让我们意识到注重速度的同时更要注重温度。据统计,截止2020年12月,我国网民规模为9.89亿,60岁及以上网民群体占比仅为11.2%,跟不上“数字化”发展步伐的老年人不在少数。目前也出现了许多老年人在移动支付、网络挂号就医、网约车出行以及智能产品设备使用等方面应用不畅的现象,老年人识别数字技术潜在风险的能力较低,更易受到网络谣言的负面影响、遭受网络诈骗。全国人大代表、小米董事长雷军在两会建议中也表示,老年人运用智能技术融入数字社会,是关系到未来社会运转治理、经济持续发展的重要课题。

 

       为了帮助老年人和障碍人士更好享受数字红利,许多城市正在着手推动相关工作。近期,工信部将推动8大类115家网站、6大类43个APP进行适老化及无障碍改造,交通运输部运输司组织了8家网约车平台公司,要求优化打车适老服务,增设方便老年人使用的“一键叫车”功能。总的来说,这种让特殊群体受困的“数字鸿沟”并非完全是新的技术问题,背后实际上还是特殊群体和社会之间的“鸿沟”。

 

图片来源:“老年之声”微信公众号

 

       数字生活的数据安全性有待加强

 

       数据安全是护航数字生活的关键所在。随着数据边界日益模糊,数据信息的共享开放成为一种趋势,与此同时,对于数据安全管理以及数据泄漏后的定责监管难度也越来越大。当公民的个人信息被不法分子利用,个人隐私、经济财产、人身安全受到侵害,社会秩序也将遭受巨大的不良影响。目前大规模使用的人脸识别技术也存在很大的风险隐患,人脸数据泄漏事件时有发生。

 

       随着技术的不断革新,许多人脸识别技术公司也在积极预防此类事件发生。国内外对于个人数据信息的监管也在逐渐加码,例如tiktok和facebook前段时间就因为收集消费者隐私在美国被起诉,不得不以天价寻求和解,国内出台的民法典也强化了公民的隐私权和个人信息保护,对于个人信息处理行为或责任的承担也做了相应规定。

 

 

       配套数字生活的制度体系不够健全

 

       法律法规和监管措施较为滞后,还不能为数字生活提供完善的保障。数字技术与资本深度捆绑,部分企业急功近利,存在“短视”行为。例如前段时间闹的“满城风雨”的蛋壳公寓爆雷事件,数字化的快速发展助推了这类长租公寓通过抵押租客信用进行借款来扩张的高风险经营模式,资金链断裂后就由消费者接盘买单,重挫了消费者对行业以及数字化发展的信心。目前长租公寓的相关问题正受到有关部门的重视,住建部面向社会公开征求意见,发出《住房租赁条例(征求意见稿)》,长租公寓也将迎来“强监管”时期。同样,在数字化已经渗透和将要渗透的其他生活服务领域,也需要未雨绸缪建立更加有效的监管体系。

 

三、部分两会建议及政策导向

 

       安全有序推进公共数据商用

 

       打破不同信息化系统的“数据孤岛”,大力发展云计算,鼓励政务、企业上云。继续加大力度探索数据流通规则制度,打通传输应用堵点,提升消费信息数据共享商用水平,更好为企业提供算力资源支持和优惠服务。鼓励企业组建数据联盟,在保护用户隐私、机构数据安全以及符合各国政策法规的要求下,共同探索跨企业的数字互联互通。

 

       提高数字生活的便捷度和公平性

 

       积极推动智能技术有效的应用落地,扩大满足特殊群体特定需求的智能终端产品供给。加快无障碍改造行动,鼓励企业在智能设备上提供“老年模式”“长辈模式”等。保留老年人熟悉的传统服务方式,为广大老年人提供更周全、更贴心、更直接的便利化日常生活服务。积极开设智能培训和辅导班、开展个性化服务,帮助爷爷奶奶在数字浪潮中“乘风破浪”。如全国人大代表、小米董事长雷军在两会期间建议“引导技术适老与智能家居、智慧社区、智慧出行、智慧医疗等新兴业态融合发展,以产业引导为抓手,牵引智能技术适老化的应用推广”。

 

       积极稳妥拓展数字生活发展空间

 

       加强规划和引导,制定生活服务业数字化的专项行动方案,提高政策的落地效果,为数字化转型中的企业提供有力支撑。加强新型基础设施、标准制定、公共平台等的建设,研究发布数字生活服务指数,完善健全相关法律法规。明确数字生活服务模式的监管范围,优化业态治理方式,完善跨部门协同监管机制。进一步推动政府、市场、社会、企业形成合力,加强数字技术在平台治理与监管中的应用,针对不同类型的数字平台实施差别化监管、精准施策。如为了规范引导长租房市场健康有序发展,全国人大代表、58同城CEO姚劲波在两会期间建议“主管部门与房产信息服务平台合作建立基于数字技术的住房租赁交易服务系统,实现租房信息备案、交易、监管全流程线上化、实时化,动态处置低信用机构及从业人员;健全长租房经营机构资金监管制度,整顿租赁企业高风险经营行为。”

 

 

 

 

     熊晓琪 

    城市研究部助理研究员

 

 

 

 

 

 

 

参考文献


1、易观分析:《中国餐饮商超数字化实践洞察2020》,2020年1月.

2、中国信通院、美团研究院:《中国生活服务业数字化发展报告》,2020年5月.

3、浙江省电子商务促进中心、蚂蚁集团研究院:《浙江省数字生活新服务指数2020年度报告》,2021年1月.

4、CBNData:《新服务驱动下的消费趋势洞察——2020年本地生活行业报告》

5、凤凰网房产:《姚劲波向两会提三份建议:推进生活服务业数字化转型、规范长租房市场健康发展、助推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2021年3月.

6、腾讯网:《雷军两会建议:运用智能技术帮助老年人更好融入数字生活》,2021年3月.

7、国家信息中心分享经济研究中心:《中国共享经济发展报告(2020)》.


 

 

往期回顾


创见 | 从“涵养地”到“聚宝盆”:新形势下湖区经济如何大放异彩?

创见 | 论剑“四大功能”:看“十四五”上海16区的杀手锏、关键词!

热点分析 | 科创板上市企业全景分析(附229家科创板企业信息汇编)


 

本文内容系原创,转载请注明来源

 

图片来源于互联网,若有侵权,请联系本公众号进行删除

 

2021年3月9日 10:11
浏览量:0
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