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见 | 新城重塑:打造数字化转型示范区的四大关键点
原创:高平 文章来源:上海中创产业创新研究中心
推进“五个新城”建设是上海面向未来的重大战略选择,既是上海高质量发展的内在需求,也是畅通经济循环、服务和融入新发展格局的必由之路。在新城建设过程中,需要妥善解决好一系列老问题和新问题,上海中创研究就产业、创新、数字化、人口和产城融合五个关系新城发展的重点问题策划了系列专题文章,既有过去参与相关新城规划研究过程的所思所感,也有对新城未来发展的趋势判断,将在本周采用连载方式刊出,期望对新城建设相关各方和关注上海新城发展的兄弟城市有所助益。
新年伊始,上海市委、市政府发布了《关于全面推进上海城市数字化转型的意见》,提出要推动“经济、生活、治理”全面数字化转型,打造具有世界影响力的国际数字之都。随后,3月份市政府发布《关于本市“十四五”加快推进新城规划建设工作的实施意见》,明确提出要将嘉定新城、青浦新城、松江新城、奉贤新城、南汇新城五个新城建设成为城市数字化转型的示范区。数字化转型是对城市发展模式的革命性重塑,同时也是一项复杂艰巨的系统性工程,五个新城应当抓好数字新基建、数字新产业、数字新治理、数字新场景四个关键点,全力做好新城数字化转型这篇大文章。
一、城市数字化转型并非“智慧城市”的简单升级版
“城市数字化转型”与“智慧城市”是一个即紧密关联又存在显著区别的概念。人们通常认为“智慧城市”的概念最早源于2008年IBM提出的“智慧地球”理念,但实际上早在2004年、2006年日本和韩国就先后提出了U-Japan战略和U-Korea战略,“U”是英文单词“ubiquitous”的首字母,意为“无所不在的”,希望打造一个anytime、anywhere、anything、anyone均可连接的泛在网络社会。但受制于当时的网络基础条件和信息化应用水平,早期“智慧城市”建设主要解决了“可连接”的问题,往往表现为智慧交通、电子政务等某一领域的信息化和网络化,由于缺乏“信息化”与城市的有机整体协调,过于强调技术和管理,不可避免的存在系统利用效率不高、市民感知度较差等问题。
今天,随着5G、人工智能、量子信息、物联网、区块链等新一代信息技术的加速突破,数字化已经渗透到经济、社会、治理等各个方面,无论在内涵外延的广度、技术条件的成熟度以及应用场景的丰富度上都已今非昔比,并成为推动社会生产方式变革、创造人类生活新空间的重要力量。在此背景下,越来越多的国家提出整体性数字化的发展理念,例如2014年新加坡实施的“智慧国家2025”十年计划,2016年日本提出的“超智能社会”战略,2018年英国发布“数字宪章”等。
上海作为一座拥有2400万人口的超大城市,城市建设、发展、运行、治理各方面情形交织、错综复杂,必须充分运用数字化方式探索超大城市社会治理新路子。我们认为,如果将城市数字化转型看做一棵大树,那么数字新基建是“树根”,5G、大数据中心、工业互联网、智能充电桩等基础设施,决定了这棵树能否茁壮成长。数字新产业是“树干”,包括前沿数字技术的突破、数字产业化和产业数字化,从供给侧为城市数字化转型提供支撑,同时也决定了数字城市建设的高度。数字新治理是“经脉”,围绕企业和市民的需求,提供无所不在的精细化、智能化管理和服务,从而维系整个城市体系的高效运转。数字新场景是“树冠”,包括智能制造、智慧能源、智慧交通、智慧医疗、智慧社区等,通过“枝繁叶茂”来丰富人民城市数字化美好生活体验。
因此,无论对上海还是对五个新城来说,在新的时代背景下,推动数字化转型都应当从整体性转变、全方位赋能和革命性重塑的高度来加强顶层设计,统筹推进经济、生活、治理的全面数字化转型,充分释放数字化发展蕴含的巨大能量。
二、新城推动数字化转型的四大关键点
五个新城在打造数字化转型示范区的过程中,应当立足自身发展基础和特色,重点聚焦数字新基建、数字新产业、数字新治理、数字新场景四个关键词,推动新城发展呈现新面貌、强化新功能、激发新活力。
建设“万物互联”的数字新基建
一座新城要留住人,完善的基础设施配套是关键。上海五个新城虽然经历多年的开发建设,交通、市政、环保等各方面基础设施基本完备,但受原有规划层级、建设标准等限制,整体发展水平与中心城区相比还存在不小差距,特别是与未来打造独立的综合性节点城市定位不相匹配。随着新城建设的加快推进,必然将迎来新一轮大规模基础设施建设和更新,这既包括了交通、市政等传统基础设施的补短板和数字化改造,也包括了5G、宽带网络、数据中心等新型基础设施的前瞻布局。
在这方面,雄安新区智能基础设施建设的理念和经验值得学习借鉴。雄安新区坚持把智能城市基础设施与传统城市基础设施同规划、同部署、同实施,在原有通水、通电、通气、通热等基础上,增加“通感知数据”,将传统城市的“七通一平”拓展为智能城市的“八通一平”。2020年5月,雄安新区正式发布了智能城市标准体系框架,包含基础设施与感知体系建设、智能化应用、信息安全共三大类的智能城市标准体系,规范了从物联到数联再到智联的新一代基础设施标准。
图1 雄安新区地下综合管廊效果图
与此同时,雄安新区还是国内首个依照“数字孪生”理念设计的城市。由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和阿里云承建的“雄安新区规划建设BIM管理平台(一期)项目,整合了“GIS+BIM+IoT”技术,实现了城市发展“规、建、管、养、用、维”的全生命周期信息化。城市中的每一块土地、每一栋建筑、每一条管廊管线、每一个智能基础设施都会和设计的数字模型一一对应,从而构建出实体城市与数字城市虚拟交互、相互映射的数字孪生城市。
图2 雄安新区“数字孪生”城市
为此,五个新城完全有基础、有条件按照优于中心城的建设标准和品质要求,推动智能城市基础设施与传统城市基础设施“双基建”同步规划建设,打造网络无所不在、平台无所不联、智能无所不及的“数字底座”。
打造“特色鲜明”的数字新产业
图3 嘉定汽车城
加快推动数字产业化、产业数字化,是新城经济数字化转型的主要内容。目前,五个新城在数字经济发展方面已经形成了良好的发展基础和具有一定竞争力的优势领域,在未来数字新产业的打造方面重点应当抓好两个方面:
一方面,打造各具特色的数字产业名片。嘉定新城重点聚焦汽车“新四化”(电动化、智能化、网联化、共享化)、智能传感器和物联网,打造千亿级产业集群。青浦新城积极联动青东、青西数字产业园区,大力发展人工智能、基础软件、工业互联网和信息安全等数字产业,打造“G50数字干线”。松江新城以智能制造装备为主导,进一步做大集成电路等新一代电子信息产业。奉贤新城以“东方美谷”和“未来空间”为双核,大力发展数字医美、智能网联汽车等新兴产业。南汇新城主打高端、开放牌,重点发展集成电路、人工智能、智能新能源汽车等前沿产业,同时在发展数字贸易、探索数据跨境流动等方面构筑新优势。
另一方面,也不能忽视新城传统产业和存量企业的数字化转型。要大力推动企业“上云用数赋智”,引导新城内有基础、有条件的企业开展以设备换芯、生产换线、机器换人为核心的智能化改造,建设数字化车间、智能化工厂,打造一批数字化转型标杆企业,形成产业链上下游融合的数字化产业生态。
强化“精细高效”的数字新治理
从全市来看,当前推动治理数字化转型的核心抓手就是“两张网”,“一网通办”带动政务服务改进,推动营商环境优化;“一网统管”促进城市管理精细化,保障城市安全有序运行。其中,“一网统管”是按照“二级建云、三级平台、五级应用”来推动的,即在市、区两级搭建 “城运云”,整合各部门数据、系统和网络,承担存储、算力等基础资源保障;在市、区、街镇三级搭建城运系统应用平台,提供基础赋能工具;在市、区、街镇、网格、社区(楼宇、单位)这五级启用治理职能,为部门和基层全方位赋能。而五个新城作为独立的综合性节点城市,同时在区域范围上还存在跨街镇的问题,如何在现有“二、三、五”架构中实现精细高效治理,恰恰是下一步新城推动治理数字化转型所不得不思考的命题。
当然,从赋能和应用的角度来看,现有“两网”应该可以覆盖新城治理数字化的需求,但如果从如何更加精细化、高效化的角度来看,我们认为在不打破行政隶属的前提下,在数字空间构建即相对独立又高度融合的治理平台还是有必要的。
图4 青浦“一网统管”系统
一方面,从未来人口和企业管理来看,新城实施的一些差异化政策具有明确的四至边界限定,这就需要对新城范围内的物质资源、信息资源和智力资源进行归集和统筹。因此,五个新城应当加快建设各自的综合管理信息系统,通过“新城大脑”实现信息共享、资源统筹和业务协同。
另一方面,在城市治理实践中,很多应用场景兼具“两张网”的特征,既需要“一网通办”的政务数据支撑,也需要和“一网统管”的城市运行数据对接。建议新城借鉴徐汇区“两网融合”的做法,从减少重复建设的角度出发,探索“一网通治” 新模式,形成顺畅的跨部门、跨层级、跨区域运行体系,“一盘棋”提升新城治理的现代化水平。
创造“集成创新”的数字新场景
随着数字技术在日常生活中的广泛应用,未来新城要构建的数字新生活必然是打通家庭、社区和城市的全场景、全业态、全智能的集成化解决方案。然而,从目前政府和互联网企业推动的数字化应用场景来看,仍然以单一领域和单个区域的智慧化为主要内容,缺少以市民需求为核心的系统化设计和多功能整合。例如,目前不少停车场都进行了智慧化改造,但用于智慧停车的APP、小程序五花八门,每个停车场之间的停车位信息不共享、支付方式不统一,只解决了停车收费的便利化问题,仍未有效解决停车资源合理调度和优化配置的难题。
浙江2019年发布的《浙江省未来社区建设试点工作方案》,按照居民全生活链需求,把社区里复杂的各个系统贯通并有机集成,通过全功能链的对接以及全产业链的支撑,促使社区形成高效集成的生活服务综合平台,这对新城推动生活数字化转型提供了一个新的视角。例如,在未来交通场景中,浙江提出以社区为核心,通过信息服务实现一键导航、交通无缝衔接,构建“5、10、30分钟出行圈”,通过推广智能停车技术实现汽车5分钟取停;通过智慧出行服务实现居民10分钟到达对外交通站点;通过智慧物流服务实现物流30分钟配送入户。
图5 浙江未来社区九大场景
图片来源:仲量联行
未来,新城在推动生活数字化转型过程中,还是应当更多站在满足居民需求的角度,以数字化推动公共卫生、健康、教育、养老、就业、社保等基本民生保障更加优质均衡,同时依托人工智能企业、互联网平台,打造一批智慧功能高效集成,具有示范意义的数字社区、数字商圈和数字街区,更好满足市民对智能、便捷和美好生活的向往。
高 平
资深研究员
中心理事长
中心副主任
参考文献
1. 浙江日报,擘画未来社区 点亮美好生活,2019-10-8.
2. 中国新闻网,雄安新区发布两项智能基础设施创新成果,2020-01-04.
3.文汇报,上海“一网统管”赋能城市治理现代化提升,2020-05-14.
4. 环球网,科技造城 雄安新区数字化建设平台一期通过终审,2020-12-11.
5.新华网客户端,城市治理如何“两网融合”看看上海徐汇这个“算法工厂”,2020-08-29.
6.王玮,建立21世纪无所不在的网络社会——浅谈日本u-Japan及韩国u-Korea战略,《信息网络》,2005.
往期回顾
创见 | 上海五大新城的人口集聚为什么难,该怎么办?
创见 | 五大新城:拱卫上海全球科创中心的五柄创新利剑
本文内容系原创,转载请注明来源
图片来源于互联网,若有侵权,请联系本公众号进行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