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点分析 | 晒晒四大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建设成绩单

首页    创见    热点分析 | 晒晒四大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建设成绩单

原创:刘梦琳    文章来源:上海中创产业创新研究中心

 

 

       3月16日,《求是》杂志发表习近平总书记“努力成为世界主要科学中心和创新高地”的署名文章。作为科技创新体系中最核心的部分之一,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历来备受关注。国家“十四五”规划《纲要》明确提出,建设北京怀柔、上海张江、大湾区、安徽合肥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近期,南京、西安、成都、重庆、武汉、济南、杭州等城市也纷纷提出,要在“十四五”期间争创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

 

       那么到底什么是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2016年12月印发的《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建设“十三五”规划》明确了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的基本特征,包括服务国家战略需求、设施水平先进、多学科交叉融合、高端人才和机构汇聚、科研环境自由开放、运行机制灵活有效。同时也明确,要将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打造成为全球创新网络的重要节点、国家创新体系的基础平台以及带动国家和区域创新发展的辐射中心,推动实现重大原创突破,攻克关键核心技术,增强国际科技竞争话语权。

 

 

       需要注意的是,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并不是特指某一块区域,而是指其所在城市正在形成科学高地这样一个整体概念。因此,探讨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建设进展,不能仅看作为核心承载区的科学城情况,而是应该从全市范围对科创资源的建设情况作出梳理分析。

 

       本文基于《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建设“十三五”规划》对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建设的相关要求,从重大科技基础设施水平、高水平大学与研发机构、科技创新体制机制以及带动国家区域发展的辐射作用等四个维度,对北京怀柔、上海张江、大湾区(深圳)、安徽合肥等四个在建的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建设情况进行比较分析,并对未来上海张江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建设提出几点思考。

 

表1:四大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的核心承载区域规划要点汇总

注:表格信息整理于《怀柔科学城建设发展规划(2016-2020年)》《深圳光明科学城总体发展规划(2020-2035年)》《张江科学城建设规划》《合肥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实施方案(2017-2020年)》等文件。

 

一、重大科技基础设施

 

       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包括大科学装置、国家实验室以及超算中心等,是开展前沿基础科学研究的核心功能平台,也是催生原始创新和尖端科研成果的“利器”。

 

       大科学装置领域,京沪合拥有量遥遥领先,深圳建设后劲十足。北京在用、在建、拟建的大科学装置达到19个,居全国第一;上海在用、在建、拟建的大科学装置有14个,仅次于北京,张江科学城也是目前国内大科学装置最密集的区域,形成了以光源为代表的世界最大的光子大科学装置集群;合肥在用、在建、拟建的大科学装置有10个左右,依托全超导托卡马克核聚变实验装置,在物理学等基础研究领域不断深耕;深圳的基础相对薄弱,但近年来大科学装置的布局力度非常大,在量子、生物等领域规划了6个大科学装置。

 

表2:北京、上海、深圳、合肥在建、建成大科学装置汇总

 

       国家实验室领域,从1984年-2003年,先后设立了10个国家实验室,其中,北京、合肥分别有5个和2个。近年来,京沪深合四大城市都在积极筹划国家实验室建设计划,但都还没有获得国家正式批复。

 

       去年9月份,北京海淀区官方公开信息表明,未来将落地建设1-2家国家实验室。去年4月份,上海市政府新闻发布会公开信息表明,正在积极推动光子与微纳电子、生物医药和脑科学、人工智能等领域的国家实验室的筹建工作。广东省正在打造的国家实验室“预备队”中,深圳有四家,分别为鹏城实验室、深圳湾实验室、人工智能与数字经济广东省实验室(深圳)、岭南现代农业科学与技术广东省实验室。目前合肥正在筹建的是量子信息科学国家实验室。

 

图1  鹏城实验室石壁龙园区规划示意图

 

二、高水平大学与研发机构

 

       科研体系网络主要由高校、重点实验室、新型研发机构等研究主体组成,整个创新网络越完整,这几方之间就能更好地通过学科链和产业链的联动实现科技与市场的对接,能更好促进应用基础研究、前沿技术研究与产业关键技术攻关紧密衔接,促进优势技术成果转化与战略性新兴产业培育紧密衔接。

 

       高校资源方面,北京、上海、合肥优势明显,部分高校已跻身世界百强大学行列,深圳高校建设发展势头迅猛。从大学世界排名看,清华、北大接近世界一流大学水平,稳居全国高校第一梯队;复旦、上海交大、中国科技大学等也已经进入世界大学排名百强,但与清华北大还有较大差距,处于国内高校第二梯队。

 

表3:北京、上海、合肥主要高校2020-2021世界排名情况

注:表格信息来源于各世界排名官方网站。

 

       深圳基础相对薄弱,但高校建设思路活跃,发展势头迅猛。近十年来新增高校十余所,形成“深圳无名校,名校在深圳”的惊人现象。未来,深圳计划全力支持深大、南科大加快建设“双一流”大学,鼓励深圳大学在香港筹建新校区,打造国际化办学平台,并争取北京大学深圳国际校区、香港大学深圳校区落地。

 

表4:深圳近十年高校建设情况汇总

注:表格根据公开信息整理(不完全统计)

 

       此外,我们也要看到,部分高校虽未能进入世界大学综合排名百强榜单,但科研实力依然是有目共睹。如上海科技大学建校还不到7年,但世界级科研成果数量不少,2020年1月-5月,中国学者在Cell、Nature及Science上共发表论文108篇,其中上海科技大学发表了11篇,与清华、复旦并列第二,仅次于中科院。深圳大学也不甘示弱,今年3月,世界知识产权组织(WIPO)公布了2020年全球PCT专利申请情况,在教育机构中,深圳大学以252件位居全球第三、中国第一,仅次于加利福尼亚大学和麻省理工学院。

 

       科研机构方面,京沪合国家队占优,深圳组织形式创新。国家重点实验室是国家科技创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国家组织高水平基础研究和应用基础研究、聚集和培养优秀科学家、开展高层次学术交流的重要基地。截至2020年5月,全国有542个国家重点实验室,其中京沪深合四大城市有198个,占36.5%。北京和上海包揽全国前两位,分别有136和47家,合肥9家,深圳6家。

 

       合肥虽然国家重点实验室数量不多,但其科研机构领域新、能级高,类脑智能技术及应用国家工程实验室,是我国类脑智能领域首个国家级科研平台,合肥微尺度物质科学国家研究中心是现有的六个国家研究中心之一。

 

       深圳是我国较早有意识地支持新型研发机构发展的城市,培育了深圳清华大学研究院、中科院深圳先进技术研究院、华大基因研究院、光启高等理工研究院等一批知名的新型研发机构。

 

三、科技创新体制机制

 

       科技创新不能单打独斗,要从顶层设计的高度系统性地改善科技创新生态,要聚焦制约科技创新的痛点、堵点、难点,加强科技创新治理,为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建设护航开路。

 

图2  合肥滨湖国际科学交流中心

 

       在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建设运行管理方面,根据公开资料,目前北京、上海、合肥都采用了“理事会+办公室”的科研管理架构,深圳市则以推进大湾区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建设领导小组为主体展开工作。在理事会组成上,上海、北京和合肥三地略有差异,如上海张江的科学中心理事会由国务院领导担任理事长,北京由中科院领导担任理事长,合肥则是由安徽省和中科院主要领导、国家部委领导担任理事长。

 

       对于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来说,在科技创新治理方面进行探索是其更重要的使命,对此,京沪深合均开展了积极广泛的思考。例如,在增强科研机构自主性方面,上海对科研机构探索试点“三不一综合”措施,北京下放财政科研项目经费调剂权。又如,四地均在积极推进科技成果转移转化,上海浦东科创知识产权资产证券化项目已于2020年在上交所挂牌,深圳也于今年初提出支持开展知识产权证券化试点,北京则积极推动促进科技成果转化立法,合肥建设长三角 G60 科创走廊科技成果转移转化示范基地。此外,京沪深纷纷加码人才创新激励,北京提出推进科研事业单位编制全市统筹调剂使用,上海允许科研人员离岗从事科技成果转化等创新创业活动,深圳对在大湾区工作的境外(含港澳台)高端人才和紧缺人才给予补贴。

 

四、区域协同创新

 

       习近平总书记在2016年全国科技创新大会上发表讲话时指出,要建设若干具有强大带动力的创新型城市和区域创新中心。《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建设“十三五”规划》提到,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要成为带动国家和区域创新发展的辐射中心。北京、上海、深圳在发挥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集聚与辐射作用,带动国家和区域创新发展方面形成了各具特色的发展路径。

 

       北京:依托清华、中科院、中关村等创新平台,形成辐射带动全国创新的格局。北京着眼于全国,充分发挥“全国科技创新中心”带头作用,依托清华大学、中国科学院等高水平研究机构,在全国建立分支机构或研究飞地,带动各地创新研发。其中,中科院在全国11个城市(除北京外)设有69所研究单位,清华大学与国内企事业单位或国(境)外企业合作建立了119家联合科研机构。

 

图3  北京中关村

 

       上海:引领长三角创新共同体建设,打造全球科创网络。国家“十四五”纲要明确提出,加快建设长三角G60科创走廊和沿沪宁产业创新带,提高长三角地区全球资源配置能力和辐射带动全国发展能力。尤其是G60科创走廊,涵盖了上海、杭州、苏州、合肥等长三角创新资源最丰富的城市,也联动着两个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与此同时,上海高度重视接轨全球创新网络,张江科学城是国际研发机构、跨国公司研发中心的集聚地,以临港新片区的正式出台为契机,借势第二届世界顶尖科学家论坛的召开,全面融入全球创新网络,加大科技创新领域开放度,建设全球创新协同区。

 

图4  长三角G60走廊

 

       合肥:加强与上海张江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的双向互动,积极融入长三角科技创新体系。合肥加快推进长三角科技创新圈规划建设,与上海张江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加强互访互动、错位发展,探索建立常态化联络机制。以长三角一体化建设及G60科创走廊建设为契机,积极融入长三角科技创新合作,相继举办了合肥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专家学者创新创业论坛、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第二届“墨子论坛”、第十五届长三角科技论坛等多场高峰论坛。

 

图5  协同创新平台——中科大先研院(合肥)

 

       深圳:全面拥抱香港,积极牵手广州、东莞,引领大湾区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建设。深圳在人才招引和培养、规则衔接和机制对接等方面都在努力向香港靠拢。同时,深圳目前规划在建4家的科学中心,也在积极把香港的高校资源和自身的产业创新发展进行深度结合。与此同时,广深科技创新走廊的建设、深圳北拓、东莞松山湖南延,正好可以将区域内较强的创新研发能力和密集的运营总部,与齐全的产业链形成优势互补,在大湾区内打造一条科技创新带。

 

表5  深圳对外联动主要方式

 

五、总结与思考:上海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建设任重而道远

 

图6  上海张江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

 

       习近平总书记对上海全球科创中心和张江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建设寄予厚望,对上海科创发展提出“四个第一”的新要求。国家发改委对上海以张江地区为核心承载区建设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的批复写到,(上海)代表国家在更高层次上参与全球科技竞争与合作。对照总书记要求和国家战略部署,未来上海张江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建设需要积极思考四个层面的问题:

 

       一是如何做强做实张江创新策源核。未来上海要打造比肩硅谷的全球创新策源地,应严格按照总书记“四个第一”的要求和标准,以全球视野、国际标准推进张江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建设,上海要集全市之力把张江科学城做出显示度和影响力,加强世界一流大学和顶尖科研机构布局,建设全球领先的重大科技基础设施集群,完善科学研究支撑体系,夯实从0到1创新策源基础。

 

       二是如何优化完善全市科创资源布局。北京规划布局了中关村科学城、怀柔科学城、未来科学城等三个一流科学中心,深圳以光明科学城为核心,在东南西北四个方位规划布局了四个科学高地。目前上海还是沿用科创中心建设六大功能承载区域的布局,除了张江科学城,其他几个区域还不是非常突出。未来要在做强张江科学城这个创新核的基础上,再形成1-2个创新功能和显示度比较高的区域。

 

       三是如何引领长三角创新共同体建设。当前上海已经提出了“一廊”“一带”等区域协同创新概念,但仍需加大科技创新体制机制突破,向着“创新理念的第一实践者”这一要求努力,需思考上海与合肥双中心如何联动,尤其是在基础物理和量子等领域加强合作研究,上海如何与苏州、杭州、南京等长三角城市开展合作,发挥上海创新策源核的辐射引领作用,以及如何发挥青浦、嘉定、松江等新城地区在G60科创走廊和沿沪宁产业创新带的创新带动作用。

 

       四是如何融入全球科技创新网络。上海拥有非常适合国际人才居住和发展的语言环境、生活环境,同时也拥有世界顶尖科学家论坛这样高能级的国际交流平台,应充分利用好这些优势,营造科技人才近悦远来的创新氛围,加快集聚来自全球的顶尖科学家、创新创业人才以及高能级的研发机构,打造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

 

 

 

 

     刘梦琳 

    创新研究部助理研究员

 

 

 

 

 

 

参考文献


1.大科学装置:北京布局令人瞩目,全球科技创新中心。2019年6月。

2.国家发改委:已布局建设55个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人民政协网,2020年4月。

3.【图解】一图读懂上海版“新基建”行动方案,上海市发改委,2020年5月。

4.上海已成全国5G基站部署最多的城市,第一财经,2020年8月。

5.深圳5G网络建设领跑全国,全市基站数量超4.6万个,网易,2020年12月。

6.2020年全市新建5G基站超8000个,合肥市政府,2021年1月。

7.北京2021年将新增5G基站6000个,腾讯新闻,2021年2月。

8.《2020上海科技进步报告》,上海市科委,2021年2月。

9.建设“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 深圳作了这些部署!,深圳卫视深视新闻,2021年2月。

10.国家支持!科技部、深圳同时宣布!2021年第一批21个大礼包来了!,深圳梦,2021年2月。

11.全国人大权威报告!深圳宣布最新布局:4大科学城正式亮相,瞄准世界科技前沿,深圳梦,2021年2月。


 

 

往期回顾


创见 | 上海新城如何走向“产城融合”

创见 | 新城重塑:打造数字化转型示范区的四大关键点

创见 | 五大新城:拱卫上海全球科创中心的五柄创新利剑

创见 | 新城产业发展:痛点在哪儿,如何发力?

创见 | 上海五大新城的人口集聚为什么难,该怎么办?


 

本文内容系原创,转载请注明来源

 

图片来源于互联网,若有侵权,请联系本公众号进行删除

 

2021年3月25日 18:25
浏览量:0
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