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三角碳中和行动系列 | 从“零”开始:“碳中和”热浪中的长三角发展机遇

首页    创见    长三角碳中和行动系列 | 从“零”开始:“碳中和”热浪中的长三角发展机遇

原创:黄玥     文章来源:上海中创产业创新研究中心

 

 

       从2020年9月22日习近平总书记在联合国大会一般性辩论上的讲话到2021年4月16日中法德三国领导人的视频峰会,“碳达峰”和“碳中和”不仅成为了世界各国间对话的核心话题,也成了社会各界关注的热点问题。在这一轮碳中和的革新浪潮中,长三角能否再一次涌现出引领者和弄潮儿,需要各级政府、社会、企业能够清楚地认清“碳中和”的本质和规律。千载难逢的历史性机遇正摆在长三角的面前,以首个实现“碳中和”的城市群载入人类史册并掀开人类下一个文明时代不是没有可能。上海中创研究将从今天开始,以连载方式刊出“长三角碳中和行动系列研究”,期望为长三角城市把握碳中和新方向和拥抱未来发展新机遇提供启发。

 

       应该没有人会否认,“碳中和”绝对会成为2021年全社会乃至全球关注的热点之一,人类追求“零碳”的新时代正式拉开了帷幕。

 

       各大公众号都在铺天盖地的传播着对碳中和的解读,各大证券公司都在孜孜不倦的挖掘着碳中和的投资机会,各大学者都在碳中和战略的蓝图上指点江山。

 

       在这些似乎过度的热评热炒背后,政府、企业、学者是否能够再次回归理性的冷静想一想,碳中和到底是什么?对大家到底意味着什么?是一个枷锁还是一个动力?风、光、氢是否成为碳中和的理想能源?在碳中和战略中长三角各级政府能有哪些作为?碳中和的真正机会在哪里?碳中和将如何改变我们的城市、园区、产业、生活?碳中和技术方向有哪些?真正的投资机会在哪里?

 

 

       对这些问题的思考,让我们萌生了专题研究并发布系列文章的想法。中创研究将通过几篇专业性的研究文章,聚焦长三角各地区如何把握碳中和的发展机遇,在产业发展、园区规划、城市建设、科技创投、碳交易市场等维度开展深度研究和专业分析,以期为读者提供更客观的观察视角和更系统的分析报告。

 

       本文仅仅作为这一系列深度文章的引子,对分析碳中和过程中容易被忽视的核心概念进行阐述,并勾勒出系列深度文章的总体架构。

 

一、“碳中和”本质上是一个发展问题

 

       很多人认为“碳中和”经常与“碳达峰”并列出现,应该是一件事情的两个阶段。从时间先后看,“碳中和”确实接续“碳达峰”,但从实现路径来看,这是完全不同的两个概念。

 

       从目标性与实现路径上来看,碳达峰与过去五年各级政府实施的能耗总量控制有较大相似之处。根据IPCC《国家温室气体排放清单指南》核算,能源消费所产生的CO2排放占全社会碳排放总量的比重达到95%左右,控制能耗总量特别是化石能源消费总量就是一种最直观的碳减排措施,也是目前最热议的碳达峰实现路径。除了减少化石能源消费之外,推动节能降耗和提高能源效率也是目前较为常见的碳减排技术。

 

 

       但目前社会却出现了一种“碳达峰”怪象,部分政府将“碳达峰”依然看作是一种未来潜在的发展约束,希望能通过做大峰值和赶上一些高碳项目来为未来发展预留一些发展空间,这样的想法是不理性也不负责任的。在统计核查数据和经济运营数据如此透明的今天,任何短视的行为都很快会跃然纸上。

 

       “碳中和”虽然被认为是接续“碳达峰”的远期目标,但在本质上有根本的区别。“碳达峰”是完全符合人类发展规律的,随着科技的进步和生产力的提升,“碳达峰”或早或晚都会实现。但在“碳达峰”实现之后,碳减排难度也会不断攀升,在技术没有重大突破和生产生活依然依赖能源的前提下,碳减排很难自然趋近于碳中和。

 

图 / 上海龙阳路地铁基地的车库屋顶铺满了太阳能板

 

       “碳中和”并不是一种简单的目标,而是对现有发展模式的根本性变革。以长三角城市群为例,基于现有的产业模式、生活方式和发展态势看,有哪个城市能够实现“碳中和”?也许有些城市会提出可以通过碳交易和碳汇来实现“碳中和”,但在未来整个长三角地区均需要购买碳汇的背景下,实现“碳中和”的成本是否可以承担。也许有些城市会提出可以通过新能源和氢能等零碳能源来实现“碳中和”,但即使把长三角铺满光伏和风电、布满加氢站,也难以支撑现有能源消费需求。如果不变革即将存在300年的“工业时代”(姑且将1750年工业革命萌芽至2050年称之为广义的工业时代)的发展范式,“碳中和”只会成为一句空话。

 

二、碳锁定性——不得不了解的重要规律

 

 

       其实在我们讨论碳中和时,有一个重要但容易被忽略的规律,碳的锁定性。

 

       什么叫“碳的锁定性”呢?百度百科中有一个文邹邹的定义:碳锁定是一种产生于工业国家历史发展路径的状态,这种状态也称为“技术——制度复合体”,它是由技术系统和管理其扩散和应用的公共与私营机构组成的。

 

       用一句简单易懂的描述来解释碳锁定性,就是如果你选择了一种生产方式、生活方式或发展方式,你的碳排放水平就基本锁定在一个相对稳定的区间内,在区间内的小幅变动仅仅反映了技术的进步,但无法促使碳排放水平跳跃到更低水平的区间内。

 

       举两个例子便于理解。一是钢铁行业,不论是传统龙头钢铁企业宝武集团,还是单耗水平领先的沙钢股份,当他们涉猎炼钢工艺时就不得不面临能耗水平较高和碳排放水平较高的现实问题,不论他们的技术如何改进,也始终在产业门类中属于高碳行业。二是化工园区,纵观全国的化工园区,有聚焦煤化工的,有聚焦石油化工的,有立足下游炼化,有立足高端材料,有传统园区模式,有循环经济模式,但没有一个化工园区敢宣传自己是低碳或零碳的。

 

       碳的锁定性不仅仅局限在产业和园区,城市建设、交通运输、基础设施、居民生活,无处不体现了一种碳的锁定性,如果在探索“碳中和”的时候不能认清这一客观规律,不能够在顶层设计和源头管理中融入“碳中和”的理念,所做的努力也只是一种徒劳。

 

       克服碳的锁定性,真正实现经济社会发展与能源消费脱钩、与碳排放脱钩,是一项艰巨而富有开创性的工作,需要对社会需求的再思考、对产业功能的再思考、对城市发展的再思考、对经济增长的再思考,是未来三十年人类需要回答的重要命题,也是中创立志深耕未来能源和零碳经济的重要使命。

 

三、如何认清碳中和战略中的长三角机遇

 

       尽管碳中和还是一个值得深思与研究的问题,但不难发现,碳中和战略中存在很多显见和潜在的机遇值得长三角城市群去挖掘与把握。

 

图 / 上海崇明将建“碳中和”示范区

 

       一是重大产业机遇。碳达峰和碳中和理念将重塑长三角城市群的产业体系,一方面,碳排放强度成为了产业落地和招商引资的重要约束性指标;另一方面,以碳中和为目标的产业也迎来了千载难逢的发展机遇,引进和培育碳汇型企业在一定程度上将改变一个地区的产业竞争力。这一部分内容将在后续专题一中重点展开分析。

 

       二是重大转型机遇。碳的锁定性意味着在新一轮园区规划、城市建设、生产生活方式重塑的过程中必须将碳中和理念作为核心设计理念,推动长三角城市群的园区和城市全面向“碳中和”模式转型,形成一批“碳中和”的可持续发展样板。这一部分内容将在后续专题二和专题三中重点展开分析。

 

       三是重大科创机遇。碳中和并不是当前现有技术的复制,也不是新能源项目的无限度扩张,在碳中和推进过程中必然会孕育出大量的科技创新和投资机会,未来覆盖效率提升、节能技改、零碳能源、多元碳汇、碳基材料、碳要素循环等技术均有潜在的发展空间。这一部分内容将在后续专题四中重点展开分析。

 

       四是重大市场机遇。根据国家生态环境部透露的消息确定,2021年6月全国性碳交易市场的交易运维功能将有上海承担,即上海有望成为既北美(芝加哥)和欧盟之后的第三个全球碳交易中心,长三角城市群是否能够近水楼台,依托上海交易平台运作更多的市场空间和发展机会,我们拭目以待。这一部分内容将在后续专题五中重点展开分析。

 

四、“逐鹿”长三角——翻开人类的新时代

 

 

       “碳中和”的提出,是一次人类发展理念的颠覆,为我们对未来人类社会发展的判断和遐想打开了更为广阔的视野。

 

       2060年,我国将整体实现“碳中和”,也就在这一年,第一次工业革命开创的时代将经历整整300年,一个不依赖于碳排放的经济增长是否会实现,一个人类社会的新时代是否将到来。

 

       长三角是中国最有潜力和实力率先走向“碳中和”的区域,也最有可能率先集聚一批开展“碳中和”的企业和研究团队,率先打造一批可推广的试点示范项目,率先储备一批前瞻性的科研创新技术。

 

       成为全球最具影响力的超级城市群一直是长三角三省一市的梦想,工业型城市群、金融型城市群、市场型城市群、服务型城市群已经在人类历史上存在过,“碳中和”城市群是个不错的主题,有望载入人类史册,并且有望成为人类新时代的里程碑。

 

       每一个长三角城市,你们能够从碳中和中得到什么?每一个长三角政府,你们能够在碳中和中干点什么?每一个长三角企业,你们能够在碳中和中获得点什么?也许答案在我们的系列研究中,也许答案在我们的后续深化中,也许答案早已在你们的心中。

 

 




 

中创未来能源与零碳经济实验室

 

1、介绍

 

       作为上海中创产业创新研究中心的一次全新探索,面向未来中心发展的开放性需求,致力于下一代能源与碳中和经济的基础性研究工作,形成覆盖交通、楼宇、产业、城市、园区等各领域的碳中和产品设计和解决方案,为政府、企业和社会提供科学的高水平的碳中和咨询服务。

 

2、研究方向

 

  • 碳中和规划咨询服务

 

为各领域各层次的碳中和规划构建方法学体系,强化顶层设计和技术嵌入的系统性研究,开展碳中和能力评估与碳中和方案设计,为政府、企业提供专业性的碳中和规划报告。

 

  • 碳中和工程设计服务

 

融合碳中和、零碳能源、大数据、新材料、新模式等理念,为能源项目、建筑项目、交通项目、工业项目设计一整套符合碳中和目标的实施方案,并开展技术比选和合作推荐。

 

  • 能源规划咨询服务

 

以零碳或低碳为出发点,研究面向未来方向和实际需求的能源规划,重新定义城市能源、园区能源和产业能源,设计数字化的多层级能源系统,提供专业化的碳中和能源解决方案。

 

  • 未来能源技术咨询服务

 

跟踪并研究基于碳中和的未来能源技术,从经济指标、技术指标、社会指标等方面对未来技术进行全面评估,发布未来能源技术展望报告。

 

  • 零碳经济咨询服务

 

构建零碳经济政策分析模型,以碳中和理念全面重构经济社会发展路径和生产生活方式,深挖零碳经济下的市场空间和发展空间,为政府、企业或市场主体提供专业性的零碳经济咨询服务。

 




 

 

 

 

 

    黄   玥 

   高级经济师、中心特邀研究员

 

 

 

 

 

【往期回顾】

1、创见 | 上海新城如何走向“产城融合”

2、创见 | 新城重塑:打造数字化转型示范区的四大关键点

3、创见 | 五大新城:拱卫上海全球科创中心的五柄创新利剑

4、创见 | 新城产业发展:痛点在哪儿,如何发力?

5、创见 | 上海五大新城的人口集聚为什么难,该怎么办?

 

 

本文内容系原创,转载请注明来源

图片来源于互联网,若有侵权,请联系本公众号进行删除

 

2021年4月19日 18:20
浏览量:0
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