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三角碳中和行动系列 | 一“碳”究竟:长三角碳中和社区建设的愿景和路径

首页    创见    长三角碳中和行动系列 | 一“碳”究竟:长三角碳中和社区建设的愿景和路径

原创:任柯柯    文章首发:澎湃研究所“长三角议事厅”专栏

 

 

       从2020年9月22日习近平总书记在联合国大会一般性辩论上的讲话到2021年4月16日中法德三国领导人的视频峰会,“碳达峰”和“碳中和”不仅成为了世界各国间对话的核心话题,也成了社会各界关注的热点问题。在这一轮碳中和的革新浪潮中,长三角能否再一次涌现出引领者和弄潮儿,需要各级政府、社会、企业能够清楚地认清“碳中和”的本质和规律。千载难逢的历史性机遇正摆在长三角的面前,以首个实现“碳中和”的城市群载入人类史册并掀开人类下一个文明时代不是没有可能。上海中创研究将以连载方式刊出“长三角碳中和行动系列研究”,期望为长三角城市把握碳中和新方向和拥抱未来发展新机遇提供启发。

 

       国家主席习近平在2021年4月22日晚以视频方式出席领导人气候峰会,从中华文明中崇尚天人合一的精神高度,表达了中国“坚持走生态优先、绿色低碳的发展道路”的战略雄心。中国人讲究欲达“天人合一”之境界,必走“修齐治平”之道路。这“齐”为“齐家”。在古代,“家”往小了说指“家庭”,往大了说即为“家族”;在现代,社区正是超越血缘关系的特殊“家族”。追求打造碳中和社区,正是将中华文化“天人”观念与“齐家”理念融汇实践的生动体现。

 

一、此中当然有真意,请君听我细道明:碳中和社区的内涵意义

 

 

       1、碳中和社区的基本内涵

 

       社区碳排放是指社区因生活消耗能源所导致的碳排放,包括化石燃料燃烧、居民交通出行及外购电力和热力生产导致的碳排放。碳中和社区是在低碳社区的基础上再次进化,最理想的状态是在本社区内实现碳源(碳排放)和碳汇(碳吸收)平衡相抵;次理想状态是本社区内碳源和碳汇无法相抵,通过生态补偿或借助碳排放交易市场等方式,购买其他地区的碳汇达到平衡。碳中和社区的建设不在于选取实现碳中和的哪种方式,而在于达成碳中目标的真实效果。

 

      2、 建设碳中和社区的重大意义

 

       碳中和社区是提升民众环保意识的生动课堂。城乡社区是人们日常生活的重要空间载体,一日三餐、四季劳作,无不是社区生活的注脚。打造碳中和社区正是在建筑降耗、家电节能、废品回收等日常生活中,培养社区民众“减碳降碳”的生活习惯和生活观念。只有将碳中和的理念融入到社区成员的自觉行动中,才能促成社区共识行动,才能保证碳中和社区建设久久为功、行稳致远。

 

       碳中和社区是履行全面碳中和承诺的重要战场。据测算,我国人均社区碳排放量约为人均碳排放量总量的34%。社区内居民建筑、居民交通和公共设施的能耗占据社区碳排放份额最大,而通过推广节能电器、绿色出行、智慧能源等,可使得碳排放大幅降低。如全面每年实现节能家电替代2500万台,每年可节电30多亿千瓦时,折合标准煤超过100万吨,相当于减排二氧化碳275万吨。

 

       碳中和社区是社区低碳发展的必经阶段。城市碳排放通常需经历增长、达峰、中和等阶段,社区也适用这一规律。目前社区碳排放量普遍仍处于增长阶段,碳中和社区建设主要受制于社区居民支付能力、低碳生活意识以及碳吸收技术效率等瓶颈,大规模推广的时机还未成熟。不过,“山再高也高不过人,路再长也长不过脚”,随着人类财富水平和技术水平的不断进步,碳中和社区建设将“水到渠成、瓜熟蒂落”。我国又擅长规划先行、排头先试,从中央到地方,已经选取了一部分社区作为低碳社区建设试点,为碳中和社区建设积累了宝贵经验。

 

二、凡事还应多思量,知己知彼心不慌:碳中和社区的核心问题

 

 

       认清碳中和这个新鲜事物,需要抓住主要矛盾,弄清关键问题,如下文论述:

 

       1、一问社区碳排放大户几个?

 

       识别社区中碳排放主体和活动。社区碳中和排放按照不同维度可分为排放活动和排放主体。按照社区碳排放活动种类可分为:直接碳排放和间接碳排放活动两种。

 

       直接碳排放活动包括,固定源燃烧:发生在社区地理边界内的燃料燃烧,如居民家用燃气灶使用液化石油气或天然气燃烧活动;移动源燃烧:社区运营控制的车辆等交通运输工具进行交通活动消耗燃料的燃烧,如社区内垃圾管理车辆使用汽油、柴油等的燃烧。社区的间接碳排放活动包括外购电力、热力的消耗,如居民生活、公共地区和商业设施等用电消耗。

 

       直接碳排放中的固定源燃烧、间接碳排放中的外购电力都是碳排放的大户。按照社区碳排放主体种类可分为:居民建筑(包括暖通空调系统、生活用水系统、照明系统、通信系统以及电梯等)、公共设施(物业设施、消防设施、安保设施、电力设施等)、交通设备(社区接驳车、物流运输车、垃圾运输车等)以及其他主体,如废弃物排放等。这其中居民建筑是碳排放大户。

 

       2、二问社区碳中和方法几种?

 

       碳中和社区建设的技术手段和市场手段。实现碳中和目标主要从降低碳排放和提高碳吸收两方面着手,降低碳排放主要是通过清洁能源利用以及提高各类耗能设施设备节能水平等手段,本文不再赘述。本文重点讲述碳吸收的主要手段。目前可分为三类手段,分别为生态手段、市场手段和技术手段。

 

       生态手段,指通过在社区内通过植树造林、土壤固碳等方式,吸收二氧化碳。这在社区空间有限的情况下,所起的作用微乎其微。市场手段,指将社区内超排的二氧化碳,通过碳排放交易市场,购买其他地区的碳排放指标,实现跨区域的碳中和。

 

       技术手段,主要是通过现代科技手段实现二氧化碳捕集、封存与利用,如CCUS。该技术目前多用于工业领域,如上海华能石洞口二厂600MW机组十万吨碳捕集项目。高昂的运维成本和对场地的特殊要求,使得CCUS技难以被用于实现社区碳中和目标。

 

       3、三问社区碳中和账单几何?

 

       碳中和社区建设的经济成本。建设碳中和的首要问题是弄清社区一年中大约能产生多少碳排放,通过前文三种手段将付出多大的经济成本。根据学界的相关研究,我国社区人均年碳排放量约为3吨,以一个社区2万人计算,年社区碳排放量约6万吨。上海若以1200社区(按每个社区两万常住人口估算)碳排放量约为7200万吨。若采用生物手段实现碳中和,以1平方公里阔叶林每年可以吸收3.6万吨的二氧化碳计算,实现一个社区碳中和需要森林面积1.67平方公里,全市社区需要森林约2000平方公里(约为上海陆地面积的1/3)。每平方公里森林每年的土地租赁和林木维护成约550万,每年森林维护成本约110亿。以市场手段实现碳中和,以目前欧盟碳交易价格每吨50欧元计算,约需255亿元。以技术手段实现碳中和,CCUS技术运行成本每吨320元计算,需花费230亿元。

 

       4、四问社区碳中和参与几方?

 

       碳中和社区建设的多方参与。碳中和社区具有公共物品属性,其建设成本和建设收益并不能在同一主体中实现平衡。因此,碳中和社区的创建一定是在经济成本可承受的范围内,社区成员就碳中和目标达成共识,并在有效的内外部监督的前提下,采取的一致行动。因此成功实现碳中和社区的创建,多方治理必不可少。

 

       首先是社区成员。在碳中和社区创建的初期,不是直接参与社区内碳中和设施建设以及为此筹资,而是优先参与社区碳中和的认知教育,增强心理认同感,并将碳中和理念转化为日常行动。

 

       其次是政府。政府在碳中和社区建设中扮演规划顾问、项目指导的角色,指导居民自治组织和物业组织做好碳减排任务,并在财力可承受范围内,以贴息贷款或者补贴的方式,帮助社区完成部分设施改造。

 

       最后是社会组织和企业。他们以自己的专业知识和广泛的信息网络,为实现社区碳中目标提供最佳服务和产品,如对接碳交易市场和寻找合适的碳汇合作基地等。

 

三、东西南北多豪俊,何故江南可先行:长三角建设碳中和社区的三大优势

 

 

       1、优势一:低碳社区起步早,积累丰富经验

 

       自2014年3月,国家发展改革委决定组织开展低碳社区试点工作,长三角三省一市纷纷响应,积极在本辖区内开展低碳社区的创建。

 

       上海于2014年7月启动上海市低碳社区创建工作。由市发展改革委牵头开展综合评审,将凌云街道梅陇三村等11个社区列为首批低碳社区试点的创建单位,并于2017年5月又批准10个社区列为第二批低碳社区试点。

 

       江苏充分发挥各地市主动性,于2015年启动低碳社区试点工作。如无锡市从2015年开始,新吴区新安街道新安花苑第三社区等6家单位被明确为低碳社区试点单位,市级层面通过政策引导、评估督促等方式指导试点创建工作。

 

       同年,浙江选定涵盖所有地级以上城市共15家社区进行首批省级低碳社区试点;近年来又将低碳社区的相关要求融入到未来社区的创建中。

 

       安徽则是分步骤分区域阶段性开展试点工作。先由省会合肥市于2014年8月率先开始试点;在总结经验的基础上,于2018年确定18个社区为省级低碳社区试点,在全省层面开展试点工作。

 

       三省一市低碳社区建设,增强了人民群众对低碳事业的认识,培养了低碳生活理念和生活方式;各地政府在推进低碳社区建设中,逐步完善了社区创建方案和评估体系;以上都为碳中和社区的建设积累了宝贵的经验。

 

       2、优势二:社区治理水平优,便于开展工作

 

       长三角地区整体上是我国社区治理水平相对较高的地区。以上海为例,自2005年开始探索与“两级政府、三级管理”相适应的社区治理体制,逐步建立了城市网格化管理制度,并不断夯实街道在基层治理中的核心地位,创造性的增强社区党委的领导智能,将培养市民自治共治能力列为社区治理的重要目标。针对郊区快速城市化地区、大型居住社区、撤制镇社会治理的难题,施行基本管理单元制度,推进社区治理和公共服务力量下沉,优化社区治理尺度。

 

       近年来,上海又紧抓城市数字化转型的重大契机,完成“一网统管”“三级平台、五级应用”的治理架构,基本形成全市数据治理一体化格局。上海社区治理能力的不断成长,为社区民众就碳中和社区建设实现有效决策、一致行动提供有效支撑。

 

       江苏、浙江、安徽三省,尤其是较为发达的城市,社会治理水平也相对较高,对碳中和社区的建设大有裨益。

 

       3、优势三:经济发展质量好,政府财力雄厚

 

       俗话说“兵马未动粮草先行”,根据前文相关的成本估算,碳中和社区建设难免政府资金支持,这对城市财力提出一定要求。长三角地区城市经济发达、财力相对雄厚,对碳中和社区建设的资金投入承受能力较强。并且,经济发展阶段相对较高的城市,对社会治理尤其是社区治理更为重视,也愿意向社区治理倾斜更多财政资源,2019年上海、南京、苏州、无锡、杭州、合肥城乡社区支出约1635亿、261亿、415亿、283亿、331亿、252亿,能够持续支持大城市开展若干碳中和社区试点的创建工作。

 

四、大道直行脚莫停,奋进方闻凯歌声:长三角碳中和社区建设路径

 

 

       1、加快推进低碳社区建设工作

 

       社区碳中和的技术路径上不成熟、经济成本较为高昂,短期内从碳吸收端实现碳中和的目标并不符合实际,可行之策应是加快建设低碳社区。三省一市应在充分总结前期低碳社区建设经验的基础上,系统出台低碳社区建设指南和评估办法,科学核算低碳建设运维成本,力争在“十四五”期间,低碳社区建设能够大踏步向前推进。政府应鼓励社区在引入商场、超市、餐饮等服务企业时,落实低碳商业作为准入要求。鼓励社区加快制定具体的既有建筑节能低碳改造实施方案;引导业主科学选择低选购低碳装修装饰材料和节能家电等。

 

       2、探索社区碳汇和碳交易机制

 

       各省市要结合本地居民生活习惯、气候条件、居住环境等特征,探索制定科学的社区碳排放核算方法,建立社区碳排放数据库。探索将“对口支援”与异地购买碳汇结合,鼓励有条件的社区开展地购买碳汇先试。积极论证在碳交易市场开设社区碳交易专门板块,鼓励农村与城镇社区在交易平台上开展碳交易活动。鼓励专业机构以合同能源管理模式投资社区节能改造。

 

       3、鼓励新兴减排技术社区应用

 

       鼓励在社区改造中选用冷热电三联供、地源热泵、太阳能光伏并网发电等技术,鼓励安装太阳能发电、热水装置。推广新型高效燃煤炉具、推广太阳能照明、LED灯等节能设备。鼓励数字孪生技术在社区建设和社区改造中的应用,通过将智能传感装置与大数据算法结合,优化社区内公共设施的运行效率,降低设备能耗。鼓励生物碳汇技术研发,探索高效率、小型化、无污染的生物碳汇技术开发。

 

       4、加强碳中和社区宣传推介

 

       以城市为单位,开展碳中和社区愿景规划,积极应用新媒体等宣传手段,加强对市民宣传力度。鼓励碳中和知识进学校,“从娃娃抓起”培养市民低碳素养。依托社区两委积极在社区内部开展旧物交易、共享出行、家电节电等低碳生活方式的推广活动,指引入驻单位和社区居民科学利用社区内的公共设施,培养碳中和消费行为和生活方式。

 

 




 

中创未来能源与零碳经济实验室

 

1、介绍

 

       作为上海中创产业创新研究中心的一次全新探索,面向未来中心发展的开放性需求,致力于下一代能源与碳中和经济的基础性研究工作,形成覆盖交通、楼宇、产业、城市、园区等各领域的碳中和产品设计和解决方案,为政府、企业和社会提供科学的高水平的碳中和咨询服务。

 

2、研究方向

 

  • 碳中和规划咨询服务

     

       为各领域各层次的碳中和规划构建方法学体系,强化顶层设计和技术嵌入的系统性研究,开展碳中和能力评估与碳中和方案设计,为政府、企业提供专业性的碳中和规划报告。

 

  • 碳中和工程设计服务

 

       融合碳中和、零碳能源、大数据、新材料、新模式等理念,为能源项目、建筑项目、交通项目、工业项目设计一整套符合碳中和目标的实施方案,并开展技术比选和合作推荐。

 

  • 能源规划咨询服务

     

       以零碳或低碳为出发点,研究面向未来方向和实际需求的能源规划,重新定义城市能源、园区能源和产业能源,设计数字化的多层级能源系统,提供专业化的碳中和能源解决方案。

 

  • 未来能源技术咨询服务

 

       跟踪并研究基于碳中和的未来能源技术,从经济指标、技术指标、社会指标等方面对未来技术进行全面评估,发布未来能源技术展望报告。

 

  • 零碳经济咨询服务

 

       构建零碳经济政策分析模型,以碳中和理念全面重构经济社会发展路径和生产生活方式,深挖零碳经济下的市场空间和发展空间,为政府、企业或市场主体提供专业性的零碳经济咨询服务。

 




 

 

 

 

     任柯柯 

    中创未来能源与零碳经济实验室研究员

 

 

 

 

 

 

指    导丨黄玥玥   中创研究特邀研究员

 

 

【参考文献】

[1]王蔚.上海市城市外围大型居住社区居民碳排放分析[J].交通与运输(学术版),2016(02):120-122.

[2]陈莎,李燚佩,程利平,杨孝光.基于LCA的北京市社区碳排放研究[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13,23(S2):5-9.

[3]詹梨苹,赵锐,刘思瑶,黄娅,田晓刚.基于清单核算法的社区碳排放时空分布特征[J].四川环境,2020,39(03):182-188.

[4]朱雪梅,江海燕,肖荣波,吴婕.广州居住区碳排放特征及对低碳社区的启示[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14,24(S1):19-23.

[5]朱守先.我国零碳发展试验区建设路径分析[J].城市,2015(12):29-33.

[6]张丽,刘建雄,蒋妮姗.社区碳汇林建设是区域碳中和的有效途径[J].环境教育,2011(05):42-44.

[7]齐绍洲,柳典,李锴,刘树,邓哲.公众愿意为碳排放付费吗?——基于“碳中和”支付意愿影响因素的研究[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19,29(10):124-134.

[8]邓旭,谢俊,滕飞.何谓“碳中和”?[J].气候变化研究进展,2021,17(01):107-113.

[9]王灿,张雅欣.碳中和愿景的实现路径与政策体系[J].中国环境管理,2020,12(06):58-64.

[10]张雅欣,罗荟霖,王灿.碳中和行动的国际趋势分析[J].气候变化研究进展,2021,17(01):88-97.

[11]胡鞍钢.中国实现2030年前碳达峰目标及主要途径[J].北京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1,21(03):1-15.

[12]费伟良,李奕杰,杨铭,唐艳冬,张晓岚.碳达峰和碳中和目标下工业园区减污降碳路径探析[J].环境保护,2021,49(08):61-63.

[13]住房城乡建设部标准定额司.建筑碳排放计算标准(征求意见稿)[S],2019,12.

 

 

【往期回顾】

1、长三角碳中和行动系列 | 长三角如何打造国际碳金融交易中心

2、长三角碳中和行动系列 | 创新驱动:长三角打造世界级碳中和技术创新高地

3、长三角碳中和行动系列 | “碳中和”园区:长三角如何探索新路径、开启新篇章

4、长三角碳中和行动系列 | 碳中和产业:长三角如何顺势而为、引领未来?

5、长三角碳中和行动系列 | 从“零”开始:“碳中和”热浪中的长三角发展机遇

6、中创未来能源与零碳经济实验室之诞生记

 

 

本文内容系原创,转载请注明来源

图片来源于互联网,若有侵权,请联系本公众号进行删除

 

2021年5月28日 18:25
浏览量:0
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