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生服务如何疫后新生(二): “互联网+医疗服务”风口中上海如何找准突破口
原创:何风 李光辉 张舒恺等 文章来源:产业研究部 上海中创产业创新研究中心
新冠肺炎疫情发生以来,我国城市医疗卫生体系承受巨大压力。受疫情恐慌影响,加上外出限制和居家隔离的需要,互联网医疗服务突然“火了”,成为疫情当中逆势爆发的“明星”。经此一“疫”,公众对互联网医疗的接受度大大提升,各级政府在政策上也将更加重视和支持互联网医疗行业发展。上海作为国内高端医疗重要集聚地,应当找准突破口,积极应用互联网技术健全医疗卫生公共服务体系,力争在“互联网+医疗服务”行业发展方面继续走在全国前列。
一、疫情防控中“互联网+医疗服务”逆势爆发
在本次疫情防控过程中,各地积极搭建互联网医疗平台,通过“智慧医疗”“远程会诊”提供线上诊疗咨询服务,对有效缓解医院救治压力发挥了重要作用。近期,国家卫健委也先后发布了《关于在疫情防控中做好互联网诊疗咨询服务工作的通知》《关于推进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期间开展“互联网+”医保服务的指导意见》,要求各地充分发挥“互联网+”独特优势,拓展线上医疗服务空间。具体的创新应用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5G技术助力远程医疗
远程医疗诊断对网络的稳定性和传输率要求较高,目前也只有5G网络能够支持4K/8K的远程高清会诊和医学影像数据的高速传输与共享。在5G商用的加持下,远程医疗诊断在此次疫情防控中大放异彩,摆脱传统时间和空间上的限制,在一定程度上实现医疗资源的共享,缩小各地在防疫期间医疗水平的差异,同时也减少新冠肺炎感染者在转诊、巡诊等过程中产生的交叉感染。
例如,在武汉火神山、雷神山医院“闪电”建成投用的同时,由华为以及三大运营商提供技术支撑的“远程会诊平台”同步投入使用。在高速率、大带宽、低时延的5G网络的支撑下,HIS(医院信息系统)和PACS(医学影像存档与通讯系统)里的海量数据,在上海、北京、广州和武汉之间高速传递、交互,实现异地医疗专家通过高清视频分享医学影像档案,集全国专家之力共同应对新冠肺炎。
图1 武汉雷神山医院与北京清华大学长庚医院进行远程会诊
2、在线问诊缓解线下压力
面对传染性极强、表现症状复杂的新型冠状肺炎,各地为减少门诊交叉感染风险,在第一时间依托百度、微信、支付宝等国民级应用纷纷上线在线咨询平台,如“北京市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线上医生咨询平台”、“上海市发热咨询平台”等,这些平台往往带有很强的应急性质,针对性强。综观这些在线咨询平台,主要在防疫过程中实现三方面功能,第一是信息及时发布功能,如新增确诊病例、确诊病患活动路径、公共交通情况等;第二是科普防疫功能,如新冠肺炎基本知识、防治措施、就诊信息等;第三是在线咨询功能,主要包括医疗问诊和心理干预两大内容。以百度为例,疫情期间,用户通过百度搜索,浏览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相关信息日均超10亿人次,每天超过5000万人查看“抗击肺炎”频道,百度健康“问医生”单日咨询量超过85万。
图2 北京市新冠肺炎线上医生咨询平台
3、互联网医院开辟“空中战场”
与在线咨询平台不同,互联网医院平台能够集成在线复诊、远程会诊、开电子处方等多种服务。以浙江省互联网医院平台为例,该平台于2019年1月正式上线,作为全省统一的互联网医院服务入口,开通当年目标是实现50家以上医疗机构入驻或接入。疫情爆发后,浙江省立即在该平台上接入新冠肺炎义诊通道,充分运用原有平台有效对接全省医疗资源,用户可以在平台上使用在线咨询、在线导诊、检查检验报告网上读取、预约检查、家庭医生网上签约、智能缴费、药品配送等服务。据统计,目前该平台已有近400家医院接入,4万多名医师备案开展互联网诊疗服务,由于该平台引导普通患者进行线上咨询问诊使得全省发热门诊从每日最高3万人降低至9000人。
图3 浙江省互联网医院平台系统架构
4、互联网医疗企业借势发力
以微医、春雨、丁香园为代表的市场化互联网医疗服务平台也成为在线医疗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这类企业在此次疫情防治过程中显现出极高的效率和市场敏感性。例如,丁香园在第一时间上线实时疫情地图,同步在学习强国、健康中国等国家级平台公布,确保信息的准确及时,极大程度缓解大众焦虑情绪。
图4 丁香园实时疫情地图
同时,平安好医生、阿里健康、微医、好大夫在线、春雨医生等互联网医疗企业也在第一时间联合其他互联网公司、基金会、保险公司等开展24小时线上免费义诊咨询服务。以平安好医生为例,据统计,疫情期间其平台累计访问人次达11.1亿,APP新注册用户量增长10倍,APP新增用户日均问诊量是平时的9倍。
二、风口之中“互联网+医疗服务”仍需直面痛点
长久以来不温不火的“互联网+医疗”行业受到疫情影响再次火热起来,无论是从建立用户行为习惯,还是推动行业生态联动层面来说,此次疫情之于在线诊疗起到了助推作用。长远来看,互联网也必将切入整个医疗服务形态中,成为其不可或缺的一环。但就目前而言,认为“互联网+医疗”春天已来恐怕还为时尚早。特别互联网医疗与实体医疗机构在如何打通信息瓶颈、突破制度障碍,真正实现线上与线下资源共享、服务联通等方面还有很多工作要做。具体来看,我们认为目前互联网医疗仍有几个方面痛点需突破:
一是互联网咨询与分级诊疗的通道尚未有效打通。一直以来,我国医疗资源呈现“倒三角”配置结构,基层医疗水平有限,这导致高端医疗机构患者“人满为患”,基层医疗机构患者“门可罗雀”,已经推广了多年的分级诊疗体系并没有很好的发挥应有作用。在疫情初期,部分市民处于对新冠病毒的恐慌,身体一有风吹草动就去三甲医院就诊,医院人满为患导致部分感染患者和其他病患无法得到及时收治,而院内的交叉感染又进一步加速了病毒的传播。以武汉为例,据不完全统计医院的总床位数接近10万,虽然并不是所有床位都用来救治新冠肺炎,但在确诊病人不足1万人的时候,医疗防线就出现严重混乱,大量新冠肺炎病人无法收治隔离,滞留在社区,加剧了正常人与病人交叉感染。在这种情况下,浙江省通过互联网医院平台引导普通患者进行线上咨询问诊,降低发热门诊就诊人数的做法非常值得各地借鉴。
二是在线咨询向在线诊疗的业务拓展仍面临政策瓶颈。由于线下门诊资源稀缺和交叉感染风险大,居家隔离的疑似患者和非新冠肺炎患者的诊疗需求难以得到满足,导致在线问诊需求激增。但目前在线问诊主要还是起心理疏导和科普作用,受在线诊疗技术等因素影响,鉴别诊断的准确性难以得到保证。同时,当前针对互联网医疗服务的相关法律法规尚不健全,一方面缺乏专门针对互联网医疗的管理办法,隐私泄露等信息安全问题未能解决,《药品管理法》禁止网售处方药;另一方面互联网医疗还存在“执业痛点”,部分互联网医疗的商业模式处于法律灰色地带,从电子处方到完成购药的渠道尚不通畅。此外,当前互联网诊疗尚未正式纳入医保,只能自费,造成诸多不便。
三是互联网医疗向居家护理层面的渗透有待加强。当前,大部分医护资源都扑到了疫情防控上,部分困难家庭、独居老人、残疾人士等成为“盲区”,日常的上门护理服务和生活困难救助也面临较大难题,推广“互联网+护理服务”的迫切性进一步凸显。“家人被隔离,湖北17岁脑瘫儿独自在家6天后死亡”的新闻一度引起广泛关注,这虽然是个案,但也一定程度上暴露出居家护理的“盲区”。2019年2月,国家卫健委发布《关于开展“互联网+护理服务”试点工作的通知》及试点方案,明确在北京、天津、上海、江苏、浙江、广东等6地试点“互联网+护理服务”。但通知要求护士应当具备五年以上临床护理工作经验且要有护师以上职称才能从事“互联网+护理服务”。这将相当大一部分护士排除在了上门服务之外,而且符合条件的护士实际上已成为医院护理工作的中坚力量,其在医院尤其是三级医院工作本就繁忙,医院外护理服务供需之间存在较大矛盾。
四是互联网医疗在郊区和农村的应用还不够广泛。相对城市而言,农村在防控体系、防控资源乃至居民防控意识等方面都处于薄弱环节。在此次疫情防控过程中,农村地区一人感染、多人隔离的案例屡见不鲜。我国广阔的农村区公共卫生水平普遍偏低,疫情筛查、医学追踪、预检分诊和转诊等工作也暴露出诸多短板,同时病人感染后也面临不能及时救治问题。近年来,国家和地方层面在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和健康扶贫工作中,也都将互联网医疗服务作为一项重要抓手。但远程医疗仅有网络还不够,没有服务网点和入网医院,远程医疗依然是一纸空谈。同时,如何调动大医院专家为农村远程医疗提供后端诊疗支撑,动员三级医院为远程医疗前端操作提供帮扶指导也需要更多的政策激励。
三、上海加快发展互联网+医疗服务的若干建议
上海是我国高级别医疗机构和优质卫生人力资源相对最为丰富和集中的城市之一,卫生信息化建设水平较高,开展互联网+医疗服务有着良好的基础。同时,上海正在加快建设亚洲医学中心城市,这也要求上海的医疗资源不仅要服务上海市,更要对长三角、全国产生辐射和服务作用。为此,上海在加快发展互联网+医疗服务的过程中,一方面要积极发挥互联网企业等市场力量的作用,另一方面也要立足实际需求,从政府层面加快推动一系列平台建设,为互联网+医疗服务营造良好的发展环境。
一是建设全市统一的互联网医院公共平台。总体来看,上海互联网医院数量依然较少,据公开信息仅2019年8月批准了一家互联网医院——商赢互联网医院,也尚未建立全市统一的互联网医院平台。而浙江省2019年1月上线了省级互联网医院平台,该平台由浙江省卫健委授权、阿里健康承建,为患者提供在线咨询、慢病网上复诊、家庭医师网上签约等服务。同时,通过数据接入,平台将对所有提供互联网诊疗服务的机构进行监管,浙江省也成为全国首个上线并全面应用医疗机构、医师、护士电子证照的省份。建议上海借鉴浙江经验,加快建立全市统一的互联网医院公共平台,实现“服务+监管”一体化,一方面为入驻机构提供互联网医疗服务平台,另一方面对提供互联网诊疗服务的机构进行监管,更大范围内满足群众多层次的卫生健康服务需求。
二是建立智能高效的互联网护理服务平台。根据国家卫健委2019年通知要求,上海目前已在长宁、普陀、静安、浦东四个区开展“互联网+护理服务”试点工作,全市有1家三级医院、37家社区卫生服务中心、2家社会办医机构加入试点。下一步,建议加快将“互联网+护理服务”试点覆盖到全市,与互联网企业、移动运营商合作建设互联网+护理服务平台,鼓励符合条件的医疗机构在平台上提供多层次护理服务,使居民在线完成评估、预约、出诊、结果评价等全流程服务,在家完成导管维护、各类注射、标本采集等护理服务项目,释放医疗护理资源下沉潜力。
三是完善覆盖广泛的家庭医生在线服务平台。截至目前,上海全市家庭医生签约居民超700万人,常住居民签约率超过30%,但在实践中,也面临着全科医生少、签约多履约少、群众感受度低、获得感满意度低等弊病。建议上海在全市层面建立基于社区、家庭医生的在线服务平台,围绕常见病和慢性病提供在线问诊、在线复诊、在线开方、药品配送服务,方便市民有序诊疗、便捷用药,更加有效地推广家庭就医新模式。同时,把社区病人管理和传染病、流行病的防控有效结合起来,通过家庭医生在线服务平台对患者和疑似患者进行分类分层的有效排查和分流,借助可穿戴设备、家庭视频设备用于疫情发生时用于隔离监测,缓解线下门诊压力,降低交叉感染风险。
四是建立共建共享的远程医疗服务平台。雷神山、火神山在建设之时,高标准配置了5G通信设施和远程会诊视频监控等远程医疗相关设施,远方医疗专家可通过5G技术与医院一线医务人员共同对病患进行远程会诊。建议上海加快推进5G基站建设,以优质医疗机构为主体,建设集远程会诊、远程门诊、远程影像、远程查房、远程手术转播等服务集一体的多元化远程医疗服务中心,促进医疗资源有效下沉,帮助郊区、基层和对口支援地区疑难杂症得到有效确诊,助力分级诊疗有效落实。同时,支持人工智能在辅助诊断、影像分析等领域加快应用,助力医疗效率提升。
本文原创作者:何风 李光辉 张舒恺等
本文内容系原创,上海中创产业创新研究中心,转载请注明来源
图片来源于互联网,若有侵权,请联系本公众号进行删除
上海中创“疫情”主题原创回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