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业创新动态2021年第34期(总第43期)
来源:上海中创产业创新研究院
本期焦点
■
- 国家发改委印发《江苏沿海地区发展规划(2021―2025年)》
- 2021年版外商投资准入特别管理措施(负面清单)发布
- 我国国际顶尖期刊论文数量跻身世界第二
- 我国最高火箭创造“一箭双星”新高度
■
- 世界首条35千伏公里级超导电缆示范工程正式投运
- TSEM开发世上首个硅光子代工厂级工艺
- 山东首个8英寸高功率芯片生产项目完成全线设备调试
- 全国首个商用海底数据中心项目落户海南三亚
■
- 我国科学家实现单离子超分辨成像
- “抽刀断水”中国学者以光为“刀”切割雕刻液体
- 科学家借助碳纳米管制造出超微型晶体管
- 国内首套工业级电子束冷链病毒消杀装备在闽面世
一、热 点 聚 焦
1、国家发改委印发《江苏沿海地区发展规划(2021―2025年)》
12月27日,国家发改委印发《江苏沿海地区发展规划(2021―2025年)》,提出了推动产业转型升级发展、夯实绿色发展生态本底、完善现代基础设施体系、培育双向开放新优势等要求。规划提出到2025年,江苏沿海地区综合实力稳步提升,经济和人口集聚能力进一步增强,地区生产总值年均增速快于东部地区平均水平,占全省比重力争达20%左右。产业创新能力大幅提升,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规模以上工业比重达到42.5%。(来源:国家发改委)
2、2021年版外商投资准入特别管理措施(负面清单)发布
12月27日,国家发改委发布《外商投资准入特别管理措施(负面清单)(2021年版)》,自2022年1月1日起施行。其中提到,境外投资者不得作为个体工商户、个人独资企业投资人、农民专业合作社成员,从事投资经营活动。外商投资企业在中国境内投资,应符合《外商投资准入负面清单》的有关规。从事《外商投资准入负面清单》禁止投资领域业务的境内企业到境外发行股份并上市交易的,应当经国家有关主管部门审核同意,境外投资者不得参与企业经营管理,其持股比例参照境外投资者境内证券投资管理有关规定执行。(来源:国家发改委)
3、我国国际顶尖期刊论文数量跻身世界第二
12月27日,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在京发布《2021年中国科技论文统计报告》。报告显示,中国卓越科技论文总体产出持续增长,国际顶尖期刊论文数量排名世界第2,上升2位;高被引论文、热点论文数量继续保持世界排名第2位。(来源:潇湘晨报)
4、我国最高火箭创造“一箭双星”新高度
12月23日,我国在文昌发射场用长征七号改运载火箭,成功将试验十二号卫星01星、02星发射升空,卫星顺利进入预定轨道,发射任务获得圆满成功。由于“双星”任务需要,长七改遥三火箭全长达60.7米,比年初发射的长七改遥二火箭高出了0.6米,是我国目前在飞的最高火箭。(来源:北青网)
5、第二届北京移动5G应用创新大赛“科技含量”上升
12月24日,“第二届北京移动5G应用创新大赛闭幕式暨颁奖典礼”线上举办。大赛承袭首届大赛“智创5G,共享未来”的主题,旨在积极探索5G应用创新、打造产业生态、推进北京数字经济产业良性发展。本届大赛“科技含量”普遍上升,涵盖元宇宙、工业互联网、智能安防、智能教育等在内的多条赛道,涌现大量5G新型应用场景的项目,代表了市场对5G应用需求的风向标。(来源:科技日报)
6、国家(上海)新型互联网交换中心在临港揭牌启运
近日,国家(上海)新型互联网交换中心在临港新片区揭牌并正式启动运营,标志着又一重量级互联网关键基础设施落地上海,将进一步夯实上海、长三角乃至全国互联网创新发展的网络基础。截至目前,工业和信息化部共正式批复了浙江杭州、宁夏中卫、深圳前海与上海临港四个新型互联网交换中心(IXP)试点。(来源:科way)
7、聚焦碳中和天府永兴实验室揭牌成立
12月23日,天府永兴实验室在天府新区正式揭牌成立。实验室作为四川省政府批复建设的天府实验室四个重点实验室之一,是开展绿色低碳领域关键核心技术研究的核心平台,承担着解决碳中和领域“卡脖子”问题的重要职责。天府永兴实验室以“碳中和+”为核心,旨在加快绿色产业聚集发展和示范扩散,打造全国领先的碳中和技术创新策源地和产业发展“引擎”。(来源:投资成都)
二、新 兴 产 业
1、世界首条35千伏公里级超导电缆示范工程正式投运
12月22日,世界首条35千伏公里级超导电缆示范工程在沪正式投运,标志着国内新型电力系统建设领域关键技术取得重大突破,解决了窄通道大容量输电难题。该项目是国家电网在国内首次建设的超导输电项目,也是目前世界上输送容量最大、长度最长、全商业化运行的35千伏高温超导电缆,多项成果取得世界首创,形成了超导电缆生产、测试、设计和施工系列化标准,为超导电缆推广应用奠定了基础。(来源:上海经信委)
2、TSEM开发世上首个硅光子代工厂级工艺
近日,TSEM(Tower Semiconductor)和瞻博网络Juniper Networks宣布开发了世界上第一个硅光子学(SiPho)代工工艺,集成了III-V激光器、放大器、调制器和探测器。这种集成的激光工艺解决了数据中心和电信网络中的光连接问题,以及人工智能、LiDAR和其他传感器中新兴应用的问题。根据市场研究公司Yole的数据,数据中心的硅光子收发器市场预计将以40%的复合年增长率快速增长,到2025年将达到超过50亿美元。(来源:千芯科技)
3、国产首台高能离子注入机通过客户验证景
12月27日,万业企业表示公司旗下凯世通的高能离子注入机设备已顺利通过客户验证并完成验收。这是国产高能离子注入机首次通过晶圆厂验证。离子注入机是芯片制造中的关键装备,而高能离子注入机是离子注入机中技术难度最大的机型,被称为离子注入机领域的“珠穆朗玛峰”。(来源:IT之家)
4、山东首个8英寸高功率芯片生产项目完成全线设备调试
12月23日,山东首个8英寸高功率芯片生产项目完成全线设备调试,在济南比亚迪半导体有限公司顺利通线。据介绍,该项目实现了完全国产化,补齐了芯片产业应用领域一块重要短板,也缓解了目前缺芯造成的新能源汽车产能不足问题。(来源:TechSugar)
5、全国首个商用海底数据中心项目落户海南三亚
12月26日,三亚市人民政府、海南省国资委和北京海兰信数据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就三亚海底数据中心项目签署战略合作协议。据介绍,三亚海底数据中心项目,是全国首个商用海底数据中心示范项目。该项目选址于三亚海棠湾,将分三期完成。(来源:人民网)
6、国产首艘大型邮轮实现坞内起浮里程碑节点破
近日,国产首艘大型邮轮在上海外高桥造船有限公司顺利实现坞内起浮的里程碑节点。经过全船残余应力释放和整船浮态数据、结构应变负载、主机应变负载等一系列关键技术指标测定,验证我国首制大型邮轮在设计、工艺、生产准备、总装建造等阶段所取得的重大科研成果,标志着国产大型邮轮发展进入新阶段。(来源:工信微报)
三、前 沿 创 新
1、我国科学家实现单离子超分辨成像
12月27日,中国科学技术大学郭光灿院士团队在冷原子超分辨成像研究中取得重要进展,该团队李传锋、黄运锋、崔金明等人在离子阱系统中实现单离子超分辨成像。该成果日前发表于《物理评论快报》。(来源:光明网)
2、“抽刀断水”中国学者以光为“刀”切割雕刻液体
12月23日,电子科技大学官网发布消息称,该校基础与前沿研究院王志明教授携手合作团队,通过系统性研究液面的光致变形现象,实现了光热毛细作用下液体发生宏观形变,并被切割、雕刻出任意图形。相关成果发表在国际顶级科研期刊《今日材料》上。(来源:科技日报)
3、科学家借助碳纳米管制造出超微型晶体管
12月23日,来自中国、日本、俄罗斯和澳大利亚的科学家组成的国际研究小组在最新一期《科学》杂志撰文指出,他们历时5年,使用一种插入电子显微镜的独特工具,制造出了一种超微型晶体管,其宽度仅为人类头发丝宽度的1/25000。这一结果可以为未来开发下一代先进计算设备的微型晶体管开辟道路。(来源:前瞻网)
4、国内首套工业级电子束冷链病毒消杀装备在闽面世
12月22日,福建省科技厅通过“线上+线下”方式召开专家论证会,对省级冷链物流新冠病毒消杀科研项目“新型高效低温冷链物品消毒技术及综合保障装备”(以下简称“破冰者”)进行验收。这是我国首套工业级电子束冷链病毒消杀装备,相比常规的冷链消杀技术,它具有消杀快速、消杀彻底、安全长效等特点,消杀效果不受环境温度影响、穿透力强、对各类包装表面材质适应性强等优势。(来源:澎湃号)
5、微创图迈单臂腔镜手术机器人完成首例单孔腹腔镜手术
近日,微创医疗机器人与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友谊医院张忠涛教授团队及相关单位自主研发的图迈®单臂腔镜手术机器人由张忠涛教授团队和兰州大学第一医院李汛教授团队共同完成了国内首例单孔腔镜机器人胆囊切除术人体试验。这标志着我国自主研发的单臂腔镜手术机器人成功用于消化外科手术,也是国产单臂构型腔镜手术机器人首次完成人体试验。(来源:张江发布)
6、俄科学家研制出用于开发新一代光子设备的芯片
12月24日,《科学俄罗斯》电子期刊发文称,莫斯科电子技术学院和莫斯科国立师范大学共同研发出一种用于开发下一代光子电路的芯片。有关专家表示,这项关于制造非易失性可调纳米光子芯片的技术已经能够用于微电子生产,无需额外升级。(来源:俄罗斯卫星通讯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