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大的这一“高频热词”,将为一体化发展描绘怎样的图景?

首页    长三角一体化    二十大的这一“高频热词”,将为一体化发展描绘怎样的图景?

原创:龙彦霖    文章来源:上海中创产业创新研究院

 

 

       2022年10月22日,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胜利闭幕。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区域协调发展”被摆在了突出位置,引发各地代表热议。

 

       报告指出,“促进区域协调发展,深入实施区域协调发展战略,构建优势互补、高质量发展的区域经济布局和国土空间体系。推进京津冀协同发展、长江经济带发展、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推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高标准、高质量建设雄安新区,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

 

       区域协调发展战略是解决发展不平衡的一把“金钥匙”,作为区域协调发展大棋局的“先手棋”,京津冀、长三角、粤港澳大湾区、成渝经济圈等城市群如何推动区域发展建设,将为中国经济巨轮破浪前行提供重要标杆。

 

       接下来,就让小编带大家回顾一下,二十大期间,来自京津冀、长三角、粤港澳大湾区、成渝经济圈等地的代表团如何围绕“区域协同发展”这一关键词各抒己见,建言献策吧!

 

1、京津冀:从“各说各话”到共用一套话语体系

 

       京津冀协同发展是习近平总书记亲自谋划、部署和推动的重大国家战略。数十年过去,京津冀三地真正打破了“一亩三分地”的思维定势,交出了一张张完美的答卷:雄安新区进入承接北京非首都功能疏解和建设同步推进的重要阶段;骨干工程大兴国际机场临空经济区正式投运并加快建设;京津冀生态环境联防联治水平进一步提升;三地公共服务配套共建共享扎实推进......在10月18日的二十大新闻中心举行首场集体采访中,北京、天津、河北三地代表团新闻发言人就京津冀一体化发展进行了回答。

 

  • 北京:独乐乐变众乐乐,从“一城独大”转向“一核两翼”

 

       “独乐乐众乐乐,孰乐?肯定是要把大家带起来,一起欢乐才是最大的幸福。”北京代表团新闻发言人,北京市委常委、秘书长赵磊在发言中表示,北京是全国第一个减量发展的超大城市,要不断发挥带头作用,首先是从三地各说各话、三个话语体系转到共同说协同发展的话语体系,在规划、标准、政策、管理这4个方面逐步实现统一;此外,要从“一城独大”要转向“一核两翼”,中心城区不再“摊大饼”,把雄安新区和通州区作为北京的“两翼”来承接非首都功能的疏解。

 

北京(图源:视觉中国)

 

  • 天津:“一基地三区”定位,全力服务北京非首都功能疏解和雄安新区建设

 

       天津代表团新闻发言人,天津市委副书记金湘军指出,在《京津冀协同发展规划纲要》中,三地都有自己的定位。天津的定位叫“一基地三区”,即全国先进制造研发基地、北方国际航运核心区、金融创新运营示范区、改革开放先行区。他强调,天津要聚焦定位,全力服务北京非首都功能的疏解以及服务雄安新区的建设,在产业的协同对接、区域的协同创新、体制的协同改革、基础设施的协同建设、社会的协同治理,发挥天津独特的作用。

 

天津滨海新区(图源:视觉中国)

 

  • 河北:周末到河北去将是一个新的时尚

 

       河北代表团新闻发言人,河北省委副书记、秘书长廉毅敏强调,要在对接京津、服务京津中加快发展自己。他表示,在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中,河北要做的就是紧紧抓住疏解非首都功能的“牛鼻子”,立足其“三区一基地”的定位,即一个区是产业转型升级的试验区;第二个区是新型城镇化和城乡统筹的示范区;第三个区是京津冀生态环境的支撑区;另外一个基地就是全国现代商贸物流基地。“京津冀的协同创新推进得非常快,京津冀协同发展的基础前景越来越实,越来越好,”他说,“现在有一句话叫‘这么近,那么美’,以后周末到河北去将是一个新的时尚。”廉毅敏说。

 

河北雄安新区夜景航拍(图源:视觉中国)

 

2、长三角:全力打造全国区域协调发展“样板间”

 

       作为我国经济发展最活跃、开放程度最高、创新能力最强的区域之一,长三角在区域一体化方面的探索一直以来都为人们所关注。在这片赤诚的热土上,长三角不断实现着一个又一个奇迹:上海自贸试验区临港新片区总体方案中明确的78项创新任务基本完成,长三角科技创新的共同体建设也顺利启动,其中相当一批关键核心技术的攻关取得了重大成果;同时,相关区域的基础设施的互联互通方面也不断取得新的突破,如百姓普遍关心的医保一卡通问题,现在异地门诊可以直接结算......在10月18日晚上的集体采访中,上海、江苏、浙江、安徽关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战略实施情况的问题进行了深入解答。

 

  • 上海:强化功能辐射,着力“四个聚焦”

 

       上海代表团新闻发言人、市委常委、宣传部部长赵嘉鸣介绍,上海在长三角一体化战略的实施过程中,抓住“一体化”和“高质量”两个关键词,发挥龙头带动作用,重点体现在“一个强化”“四个聚焦”。

 

       “一个强化”就是要强化功能辐射。上海市的发展不能仅仅满足于一城一域发展所需,而是要把服务辐射到更多的城市、更大的地区。通过深化“五个中心”、强化“四大功能”,在在全球资源优化配置、关键核心技术攻关突破、产业链现代化水平的提升、制度型开放等方面,不断取得新发展。

 

       “四个聚焦”,即聚焦重点领域协同推进,聚焦重点区域实现率先突破,聚焦重大项目强化落实,聚焦重大平台要深化合作,以上海自贸试验区临港新片区、虹桥国际开放枢纽等为先手棋和突破口,争取更多承担国家改革试点任务,放大改革创新的效应,同时,用好长三角城市经济协调会,包括G60科创走廊等平台,共同助力一体化氛围的形成。

 

       此外,赵嘉鸣强调,上海将继续努力主动担当,积极作为,还要提供更多的服务,同时,和江苏省、浙江省、安徽省三省共同努力、相互支持、各展所长、相互赋能,把长三角一体化不断地推向深入。

 

上海虹桥枢纽航拍(图源:视觉中国)

 

  • 江苏:积极打造产业的“航空母舰”

 

       江苏代表团新闻发言人、江苏省委常委、宣传部部长张爱军总结了在推进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战略众的重点工作:

 

       一是构建国家战略的实施体系,通过制订《江苏沿海地区发展规划》《南京都市圈发展规划》,根据长三角地区的产业发展特点建立集成电路、生物医药、人工智能、新能源汽车等重要产业链发展联盟。

 

       二是持续增强制造业优势,积极打造一批集聚型“拆不散、搬不走、压不垮”的产业“航空母舰”,为产业链做大做强营造良好发展环境。

 

       三是努力推进一批重大事项,包括规划建设北沿江高铁、通苏嘉甬高铁等重大基础设施,同时与其他省市联合成立了长三角自贸试验区联盟,在太湖流域综合治理、有关交通互联互通方面统一行动。

 

       四是不断增强人民群众获得感,通过开通76条省际之间的公交线路,打通8条省际间的断头路,打造跨省一网通办平台等举措,为人民群众生活方方面面带来便利。

 

康力大道对接东航路工程,使长三角生态绿色一体化发展示范区挂牌成立后首条省际“断头路”被打通(图源:百度)

 

  • 浙江:发挥数字经济、民营经济、山水资源三大优势

 

       浙江代表团新闻发言人、浙江省委常委、宣传部部长王纲表示,相比于上海这个“带头大哥”和江苏这个经济体量上的“大哥”,浙江在融入长三角一体化进程中要充分发挥自身的三大优势:数字经济先发优势、民营经济比较优势、山水资源先发优势。

 

       在数字经济领域,浙江积极推动数字化改革,充分利用数字经济先发优势,除了首先诞生于该省的健康码,还有整个长三角的数字经济创新区、数字长三角的发展方案,包括工业互联网平台集群的统一标准共享资源,浙江久久为功,持之以恒,牵头在干。

 

       在民营经济发达的基础上,充分利用长三角企业家联盟等资源优势,共拓市场,共同创新,不断提升企业家及市场主体创业创新实力,推动长江三角洲地区成为中国经济龙头的同时,成为世界经济的重要增长极和龙头。

 

       在丰富的山水资源基础上,打造长三角的大花园。在王纲看来,长三角包邮区亲如一家。通过建设“轨道上的长三角”,三省一市重要城市之间的轨道交通四通八达。其中,尤为突出的是高铁一小时交通圈,已经帮助人们实现了在一个城市生活,另一个城市工作,在这个省份上班,另一个省份度周末。

 

浙江安吉山水(图源:视觉中国)

 

  • 安徽:从“旁听生”到“正式生”

 

       安徽代表团新闻发言人、安徽省委常委、宣传部部长郭强坦言,安徽在融入长三角一体化战略过程中,经历了一个从“旁听生”到“插班生”的过程,最后成为了“正式生”,而且,安徽融入长三角得到的政策红利最多、收益最大。

 

       他表示,安徽将坚持上海龙头带动,携手苏浙,扬皖所长,发挥全省科技创新的比较优势,深入推进科技创新“栽树工程”。同时,继续在“四个面向”有所作为:

 

       一是面向世界科技前沿,共建科技创新共同体。通过发挥上海张江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合肥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的优势,实施“两心同创”。推动国家实验室资源共享,推动大科学装置在长三角地区合作布局。

 

       二是面向经济主战场,共同推动长三角地区三次产业高质量协同发展。在农业、制造业、服务业等领域积极对接沪苏浙资源。

 

       三是面向国家重大需求,推动联合攻关。包括促成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和上海物理所强强联合研发,推动上海交大等一批名校的科技成果落地安徽等。

 

       四是面向人民生命健康,共筑公共安全防线。不断促进全球最紧凑型超导回旋质子治疗系统,托珠单抗诊疗方案等安徽“药方”研发,助力全国抗疫。

 

合肥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图源:视觉中国)

 

3、粤港澳大湾区:“四新”成效初现,加速打造世界级湾区

 

       2016年3月,国务院印发《关于深化泛珠三角区域合作的指导意见》,明确要求广州、深圳携手港澳,共同打造粤港澳大湾区,建设世界级城市群。

 

       粤港澳大湾区包括了香港特别行政区、澳门特别行政区和广东省广州市、深圳市、珠海市、佛山市、惠州市、东莞市、中山市、江门市、肇庆市,自成立以来便对标美国纽约湾区、旧金山湾区及日本东京湾区,肩负着成为世界级湾区的殷殷嘱托。

 

       10月19日,广东代表团新闻发言人、广东省委常委、常务副省长张虎在二十大第三场集体采访中介绍,近年来,广东举全省之力推进大湾区建设,形成了以珠三角为主阵地、全省全域参与大湾区建设的工作格局。在“一事三地、一策三地、一规三地”的制度探索下,取得了“四新”成效:

 

       一是经济实力迈上新台阶。从2017年10.2万亿元,跃升到2021年12.6万亿元,以不到1%的国土面积创造出全国约11%的经济总量。

 

       二是科技创新迈出新步伐。广东省加快大湾区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和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建设,面向港澳开放大湾区内地1万多台大型科学仪器,携手共建联合实验室20多个。

 

       三是软硬联通取得新进展。通过港珠澳大桥、广深港高铁、广深高速公路、广珠城际轨道的建成,共同构筑起大湾区“一小时生活圈”的“黄金走廊”;聚焦规则衔接、机制对接,深入实施“湾区通”工程、“港澳药械通”制度、广东“社保通”等。

 

       四是重大合作平台建设取得新成效。包括“双15%”税收优惠政策落地、前海制度创新成果显现、南沙开发开发的各项政策措施陆续出台等。

 

       张虎表示,接下来,广东将坚持“中央要求、湾区所向、港澳所需、广东所能”,携手港澳推动国际一流湾区和世界级城市群建设。

 

夜幕下的澳门与珠海横琴全景(图源:视觉中国)

 

4、成渝双城经济圈:唱好“双城记”、共建经济圈

 

       自古以来,成都和重庆便是西部经济基础最好、经济实力最强的区域,作为中国区域发展战略中的第五个支撑带,中国区域发展战略中最年轻的一员,大力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有利于在西部形成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增长极,打造内陆开放战略高地,对于推动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在10月19日的第四场集体采访中,重庆代表团新闻发言人、重庆市委常委、秘书长罗蔺与四川代表团新闻发言人、四川省委常委、宣传部部长郑莉分别介绍了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进展及成效。

 

重庆(图源:视觉中国)

 

       罗蔺表示,两年多来,双城经济圈建设实现了良好开局,这主要体现在四个方面:

 

       一是推动规划落地落实。两年多来,川渝两省市积极配合国家有关部委编制7个规划,两省市联合编制13个规划(方案),进一步细化、实化了双城经济圈建设的“施工图”和“路线图”。

 

       二是推动区域联动走深走实。充分发挥重庆主城都市区与成都市双核引领作用,推动形成重庆主城都市区向西、成都向东的联动联建局面;万达开川渝统筹发展示范区等10个区域合作平台加快建设,重庆主城都市区与渝东北三峡库区城镇群、渝东南武陵山区城镇群“一区两群”空间布局优化效应持续释放。

 

       三是推动基础设施互联互通。通过积极谋划推动成渝中线高铁、成达万高铁等基础设施项目开工建设,提速建设轨道上的都市圈,打造世界级机场群,双城经济圈建设正加速实现互联互通。

 

       四是推动产业发展协同协作。去年成渝地区经济总量7.39万亿元、在全国占比6.5%,今年上半年达到3.6万亿元,发展态势良好。两地产业互补性强,正在联手打造汽车、电子信息两大世界级产业集群。同时,通过共建成渝综合性科学中心、西部科学城,加快推动创新领域深度合作。

 

       四川代表团新闻发言人、四川省委常委、宣传部部长郑莉特别介绍了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给人民群众生产生活带来的“大礼包”——“川渝通办”,目前已累计办理了上千万件政务事项,群众在家门口就能享受办户口、社保、出入境、工商登记等同城化便利。

 

       “川渝一家亲,携手向未来,”郑莉表示,“四川将继续跟重庆一道,携手共进,一起唱好‘双城记’、共建经济圈。”

 

成都(图源:视觉中国)

 

5、结语

 

       从长三角到京津冀,从粤港澳大湾区到成渝双城经济圈,区域协调发展战略生根发芽、开花结果。笑把蓝图绘,破浪再前行。党的二十大已闭幕,期待各个地区继续携手共进,不断谋划区域发展新思路,齐心协力打造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新引擎!

 

 

 

 

 

【参考资料】

① 《践行“国之大者”共创区域协调发展美好未来》,中国经济导报,2022年10月24日

② 《二十大时光·北京蓝图|京津冀三地,同心共发展》,北京日报,2022年10月17日

③ 《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怎样推进?四省份代表团发言人回应》,新华社,2022年10月19日

④ 《粤观二十大|站在更高起点上打造国际一流湾区》,南方网,2022年10月19日

⑤ 《川渝代表团发言人共同作答:唱好“双城记”、共建经济圈》,澎湃新闻,2022年10月20日

⑥ 《粤港澳、长三角、京津冀……区域协调助推大国经济高质量发展》,央视网,2021年11月2日

 

 

 

 

 

 

      龙彦霖 

     科研助理

 

 

 

 

 

 

 

指    导:虞   阳,合伙人、城市创新研究中心主任

图片来源于互联网,若有侵权,请联系本公众号进行删除

 

 
2022年10月27日 17:07
浏览量:0
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