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化协同:“1+4+2+1”中国式产业现代化的上海内涵与创新实践

首页    创见    五化协同:“1+4+2+1”中国式产业现代化的上海内涵与创新实践

原创:丁国杰    文章来源:上海中创产业创新研究院

 

 

       “中国式现代化”是党的二十大会议精神的鲜明主题与核心主旨,现代化产业体系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支撑和主要标志。现代化产业体系不仅表现在产业内涵、产业结构的现代化,也包括了支撑产业发展的物流体系、数字要素赋能体系和基础设施的现代化。对于上海而言,由于产业发展阶段、产业结构特征和城市功能定位的差异化,与全国一般意义的现代化产业体系具有一定差异,如何认识中国式产业现代化的内涵,又如何解构上海的现代化产业体系,是未来上海在产业提升发展过程中不得不深入思考的重要命题。

 

1、1+4+2+1中国式产业现代化的内涵体系

 

       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之中,对于现代化产业体系有一段非常全面系统的描述,笔者结合自己的理解和认识,把国家提出的现代化产业体系拆解为:1+4+2+1,即1是一个核心目标,即提升国际价值链地位的高端化;4即现代化产业体系的核心内容,即产业基础的高级化、关键产业链的安全化、战略性新兴产业的集群化、服务业供给的高效化,这四个方面构成了现代化产业体系的内核;2即现代化的物流支撑体系和产业数字化体系,一方面是万物互联的经济循环系统;一方面是数字赋能的经济运行体系;最后一个1是现代化的基础设施支撑体系,1+4+2+1构成了现代化产业体系的完整系统。

 

 

  • 国际价值链地位的高端化

 

       二十大报告提出,要“坚持把发展经济的着力点放在实体经济上,推进新型工业化,加快建设制造强国、质量强国、航天强国、交通强国、网络强国、数字中国”。这些目标应该说是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所追求的目标宗旨,我们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的目的,就是要服务于中国国际地位的崛起、服务于我们的大国复兴战略。所有的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的目标任务,核心也是围绕着这几个强国战略来展开。

 

  • 产业基础的高级化

 

       二十大报告提出,要“实施产业基础再造工程和重大技术装备攻关工程,支持专精特新企业发展,推动制造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发展。”我把它理解成是“产业基础的高级化”,而什么是产业基础,我们又可以进行解构,我认为这里面包括三个层次的内涵:一是通常说的四基:基础元器件零部件、基础材料、基础工艺、基础软件,这方面我们要往高端化升级;二是生产组织方式的现代化,那就是要智能化,提高生产效率;三是产业发展的能效要高效化,产业发展所依赖的能源体系要发生变革,要走向绿色化、低碳化、可持续发展。

 

  • 关键产业链的安全化

 

       二十大报告提出,要“巩固优势产业领先地位,在关系安全发展的领域加快补齐短板,提升战略资源供应保障能力。”这是我国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的非常关键的任务,也是我们参与国际竞争、面对当前相对复杂严峻的国际形势,我们更加需要补短板的核心,我们大比例进口的关键设备、关键材料、关键资源,受制于人的“卡脖子”的技术,这些领域必须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实现我国产业链供应链的安全和韧性。

 

  • 战略性新兴产业的集群化

 

       二十大报告提出,“构建新一代信息技术、人工智能、生物技术、新能源、新材料、高端装备、绿色环保等一批新的增长引擎。”应该说,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构成了现代化产业体系的核心内容和根本体现,说到底我们的产业体系是不是现代化,核心表现就是我们有没有一些能够在国际上具有竞争力、并且代表未来持续竞争能力的战略性新兴产业的集群,这些领域代表了新技术新产业革命趋势的重要方向,我们必须占据这样的制高点、抢占话语权、增强掌控力。

 

  • 服务业供给的高效化

 

       二十大报告提出,“构建优质高效的服务业新体系,加快现代服务业同先进制造业、现代农业深度融合。”这是现代化产业体系的又一个维度,就是服务业的现代化。服务业现代化的根本体现在于“优质高效”,一方面服务于生产,一方面服务于百姓的生活。服务业发展是适应经济发展水平进步、社会需求提升的产物,制造业、农业发展到一定程度,一定是通过服务业的提升赋能来体现产业发展的价值和水平,从这一点来讲,服务业是一产、二产提升竞争力的“外延”。

 

  • 现代物流体系的网络化

 

       二十大报告提出,“加快发展物联网、建设高效顺畅的流通体系,降低物流成本。”产业发展离不开要素的流通、产品的流通,畅通的物流体系应该是产业发展的必备环境,而现代物流体系更深刻的内涵在于,除去我们传统的陆海空交通的连接,更为重要的是“物联网”的应用,即通过新技术的应用赋能我们物流体系各个环节和神经末梢的智慧化、物联化,进一步打通“网络大循环”,让货畅其道、物畅其流、人畅其行,提升我们整体产业发展和经济运行的效率。

 

  • 产业体系的数字化

 

       二十大报告提出,“加快发展数字经济,促进数字经济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数字产业集群。”我把它理解为是“产业体系的数字化”,这是现代化产业体系的概念,在数字经济时代被赋予的新的内涵和命题,即当数据要素作为一种新的生产要素广泛渗透到经济体系之中的背景和趋势下,我们的现代化产业体系必须充分体现这一要求和内涵,这里面核心的在于两个方面:数字产业化和产业数字化。

 

  • 基础设施的现代化

 

       二十大报告提出,“优化基础设施布局、结构、功能和系统集成,构建现代化基础设施体系。”产业的发展离不开基础设施的支撑,现代化产业体系的发展离不开现代化基础设施的支撑。下一步适应新兴产业的发展需求,我们的基础设施需要跳出传统陆海空天交通基础设施和市政基础设施的维度来考虑,而是需要体现新型基础的布局,比如说匹配氢能产业发展,我们需要加氢站的布局;比如匹配数字经济发展,我们需要配置数字孪生的新型基础设施,数据、算力、算法都成为支撑一个城市经济社会发展,特别是产业发展的重要基础设施,因此强调基础设施布局、结构、功能,尤其特别强调了系统集成。

 

2、五化协同——上海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的内涵与创新实践

 

       上海现代化产业体系是国家现代化产业体系一般内涵基础上的个性化体现,有自己的内涵特点,也有自己的职责和使命。对于上海而言,现代化产业体系的建设工作,是现有产业推进工作的延续和升华,核心出发点在于增强上海产业、尤其是制造业的竞争力,增强实体经济的竞争力,形成超越规模实力的引领力源泉,为全国乃至全球提供更好的上海制造、上海服务。具体来讲,我想可以用“五化”来概括上海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的主要任务:

 

  • 推动产业基础高级化攻坚,引领卡脖子技术突破的现代化创新

 

       产业基础高级化是现代化产业体系的核心标志,是上海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的主要目标,重点解决的是在国际竞争中,我们如何不再被别人“卡脖子”的问题,为中国产业赢得国际竞争的明天。

 

       这一方面是上海的责任和担当,也是体现上海制造业在全国引领地位的必然。这项工作非常艰难,但越是难越能体现上海的价值和作用。这里面,可以有几项工作可以推进:一是开展重点产业基础发展水平的评估工作,重点产业的基础国际国内在哪个段位、上海在哪个水平,我们与别人的差距要梳理;二是做产业链供应链卡脖子和断链风险的评估,不仅着眼于目前美国对我们制裁的实体名单,也包括对未来可能封锁的领域的预判;三是找到这些风险点,设立卡脖子技术攻关专项,编制重大技术装备攻关计划;四是探索创新范式的变革,基础研究的突破,尤其针对当下上海提出的未来产业的布局,需要探索新型举国体制在大国重器、卡脖子领域的作用,探索科学发现-科技创新-产品创新的闭环生态,并积极推动技术创新、组织创新、生产方式创新的“组合式创新”。

 

  • 推动产业集群高端化进阶,探索新兴未来产业发展的现代化路径

 

       产业集群高端化是上海现代化产业体系的核心内容,重点解决的是在未来发展中,上海产业发展的动能和实力支撑的问题。

 

       在集群的重点方面,上海的方向已经非常清晰,“3+6重点领域”+新赛道+未来产业,构成了上海新兴未来产业的发展版图。其中3+6是上海的优势主导产业,数字经济、绿色低碳、元宇宙、智能终端是新赛道发展方向,着眼于未来3-5年;未来产业面向10-15年,核心意义在于构筑起上海面向未来的持久竞争优势。

 

上海现代化产业体系的集群组成

 

       而在明确方向之后怎么培育起新动能,笔者认为这里可以探索四种模式(详细分析可以见笔者另一篇文章:《中创二十大学与思 | 以新模式新路径,发展新领域新赛道》),这里简单阐述:模式一:“第二曲线”跳变模式。“第二曲线”是当企业某经营要素出现业绩增长拐点时,通过创新发现新业务来弥补“第一曲线”即将面临的增长放缓、甚至业绩下降的一种战略或策略的概括,“第二曲线”跳变模式成为传统产业向新兴产业转型的一种重要路径。模式二:硬核技术引领模式。新领域新赛道和未来产业,都是典型的技术引领型产业,有赖于研发的创新突破和前沿技术的攻坚,但在不同领域,硬核技术驱动对于产业成长壮大影响的程度不同,比如在生物医药、未来健康领域,还有集成电路、深化探采和空天利用等大国重器领域,是比较典型的硬核技术驱动引领模式。模式三:平台生态裂变模式。某些新赛道新领域的发展尤其有赖于平台的裂变,通过大的平台企业裂变出纵向上下游、横向生态圈的新物种、新业态,从而带动一个新兴产业的发展。模式四:示范应用牵引模式。通过新技术新产品的应用来试验验证产品技术的成熟性、不断为新技术新产品开发提供反向优化方案建议,推动产品和技术不断走向成熟,典型代表如电动汽车的崛起。

 

  • 推动生产服务系统化集成,增强现代化产业链价值链的掌控力

 

       生产服务的系统化集成,是上海现代化产业体系的重要内涵,也是上海区别于一般城市现代化的重要标志之一,重点解决产业的附加值、利润空间以及掌控力的问题。

 

       集成服务,是指由最初提供产品,拓展到后面提供服务、提供平台、提供软件、提供系统解决方案,通过不断将集成服务功能叠加放大,从而提升附加值和企业的竞争力,形成了定义行业的新经济全新业态和服务模式,从而实现牵引产业链、协同生态链、整合供应链、提升价值链的作用,“软件定义世界”从某种程度上,是一种集成服务价值和意义的解读,代表了我们对行业标准、对整体供应链体系的话语权和掌控力,这是产业竞争力的高级段位,也是上海产业竞争力的目标追求,上海也有潜在的基础和优势。

 

  • 推动产业组织方式数字化变革,增强现代化要素的配置能力

 

       产业组织方式是现代化产业体系的重要组织部分,产业组织方式的先进和落后本身构成了判断现代化产业体系的标准。重点解决的我们运用现代要素赋能产业发展的能力,能不能抓住数据成为关键要素的机遇和趋势,找到方向和路径,真正提高产业的现代化水平。

生产要素的更替是产业发展阶段划分的重要依据,人类从农业社会进入到工业社会,核心依据就是我们所依赖的生产资料、生产工具和社会生产方式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工业化大生产成为了一种普遍的经济形态。到现在,我们进入数字经济时代,也是一样的道理,当数据作为一种新型生产要素,那么对这种要素的利用和配置能力,显然是现代化产业体系发展的必然。

 

       数据要素成为主要生产要素的要求,在产业发展中的核心表现就是:数字产业化和产业数字化。数字产业化,即数字经济,是将“数字”变成产品、变成服务、形成商业模式和产出的一种经济形态的描述,内涵和路径都相对清晰。产业数字化,相对要比数字经济复杂。我认为或许可以从三个维度来理解:一是用数据流激活物资流、技术流、资金流,主要是搭建各类金融、贸易、技术交易的数据共享平台;二是用数据创建更高水平产业链、供应链、价值链,从数字贯通产业链的角度,即形成产业链上下游信息资源的数字化贯通,促进产业链的融合与协同;从数字整合供应链的角度,即搭建数字供应链的对接整合渠道,比如震坤行、云汉芯城等产业互联网平台以及华为的数字供应链,发挥的都是这样的作用;从数字创造价值链的角度,就是发展数据服务,通过数据服务来增值、创造价值,比如跨境数据的服务服务于产业发展等等;三是数据赋能生产制造管理的提质增效,核心在于通过工业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乃至元宇宙技术的应用实现生产过程流程进度把控的精准化、库存管理调度的精细化、检验检测和质量把控的精准化、供需反馈个性化定制的柔性化和工业知识经验的模型化图谱化,真正实现工业4.0甚至5.0版的进阶。

 

  • 推动产业生态制度化改造,打造适应现代化产业发展的制度创新高地

 

       现代化的产业体系发展,离不开现代化的产业生态,面向新兴领域和未来产业,核心的产业生态来自于制度创新的保障。重点解决的是我们要营造什么样的环境来更好促进产业发展的问题,要打破各种壁垒、激活各种要素、全面释放动力。

 

       从梳理来看,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发展主要面临五大壁垒和五大瓶颈:五大壁垒主要是资质牌照壁垒,比如准入限制、资质牌照、业务开展限制等;域权开放壁垒,比如无人驾驶面临路权、无人机面临的空域权等;经营指标壁垒,比如招商引资对新兴产业而言,一些产值、税收的指标挡住了不少优质的产业项目;规划环评壁垒,存在很多一刀切的僵化做法;法律法规壁垒,一些新兴领域缺乏标准,数字经济的数据安全、人工智能的伦理安全、元宇宙的法规规范等,都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产业发展;五大瓶颈主要是技术突破瓶颈、商业模式瓶颈、人才制约瓶颈、资金约束瓶颈、科研体制瓶颈,这些都需要在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发展中予以创新突破。

 

 

       因此,从建议角度,我觉得“三个松绑”都非常重要:为企业松绑,放宽新兴产业领域的市场准入,实施更加富有弹性、合理性的规划土地、环保约束以及柔性执法等。探索项目招商环节准入门槛按照不同行业进行差异化管理的制度,针对新兴产业,在营收、税收、投资等硬性指标的要求上给与一定的宽限期限,将企业的创新能力、研发投入、行业技术先进性、创始团队能力、融资额等多元因素纳入项目准入的评估决策体系;为人才松绑,推动传统科研机构管理评价方式、人才认定机制与评价体系的改革,率先打破条框制约,营造为“偏才怪才”提供发展土壤和空间的环境;充分给予新兴产业领域企业认定、评价和选择人才的自主权,推动职称评定改革,将企业评价因素作为评价依据,将人才落户名额与企业需求、企业评价认定结合起来;改革传统的打分评价体系;为政府松绑,优化重大任务工程、重点工作的督察制度、审计机制流程和问责制度,探索改革创新、合理试错的相应免责机制,营造敢干事、能干事的环境氛围。

 

 

 

 

 

 

 

     丁国杰 

    副院长

 

 

 

 

 

 

 

绘    图:唐小于

图片来源于互联网,若有侵权,请联系本公众号进行删除

 

 

2022年11月28日 18:45
浏览量:0
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