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16区•科创风云⑭|崇明区:以科技创新为崇明注入不竭动力
写在前面的话
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是习近平总书记在2014年对上海提出的重大战略要求。十年来,上海构建了国际科创中心的“四梁八柱”,在基础研究、成果转化、企业发展、创新生态、人才引育等领域改革突破、全面发力,城市核心功能正在发生新一轮重大转型,加快从工商大都市转向科创大都市。
在这轮大转型中,上海十六个区解锁新功能、培育新产业、打造新平台、推出新空间、探索新举措,推动上海科创大潮澎湃,风云激荡。上海中创产业创新研究院始终处在科创最前沿,多年来深度参与上海国际科创中心建设及各区创新发展,调研访谈了数以千计的政府部门、科创企业、大学和科研院所,近距离、多视角观察十六个区,通过高品质决策咨询助力各区创新发展。
研究员
研究领域:科创战略研究、产业规划研究
字数:4k+
崇明地处长江入海口,是世界上最大的河口冲积岛和中国第三大岛,作为“世界级生态岛”和上海的“后花园”,崇明承载了上海最珍贵、不可替代、面向未来的生态战略空间。近年来,崇明持续增强科技创新赋能产业发展的力度,在细分产业赛道形成了自身的优势特色,为经济高质量发展增添了新的动力。
科技创新汇聚崇明蝶变力量
提起崇明,大家想到的关键词大多是绿色生态岛、长寿之乡、东海瀛洲等等,似乎“科技创新”一词与崇明关系不大,然而俗话说“士别三日当刮目相看”,近年来崇明在科技创新领域已经取得不少亮眼的成绩,产业创新成果不断涌现,重点项目示范引领作用明显,部分产业技术水平甚至达到了国内、国际领先水平。
海洋装备领域,崇明已经在世界最大的标准集装箱船、雪龙2号极地科考船、LNG液化天然气船、全球最大的龙门吊、3600车汽车运输船(PCTC)等世界高端船舶制造和港口机械制造等领域领跑全球。现代农业领域,崇明先后获评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国家农产品质量安全县和全国首批农业绿色发展先行区,农业绿色发展指数连续两年位列全国第一。绿色低碳领域,2023年长兴岛电厂10万吨级燃煤燃机全周期二氧化碳捕集与利用(CCUS)创新示范项目成功投入试运,填补了国内空白;崇明首个长江口碳中和实验室在横沙岛先行先试,为碳汇农业提供数据支撑;“第十届中国花卉博览会”园区被评为全国首个碳中和园区。
图:长兴海洋装备产业基地
未来崇明科创蝶变的三大支撑
1、
优势产业创新发展孕育科创新场景崇明独特的生态和区位优势绘就其特色优势产业,初步形成了以海洋装备为主导,都市农业和绿色低碳为特色的产业格局,为创新技术应用提供了丰富的产业场景。其中,海洋装备产业处于国际领先水平,位于崇明的长兴岛是我国规模最大、设施最先进、最具国际竞争力的造船基地之一,也是上海海洋装备产业重点布局双核之一,旨在打造世界级海洋装备岛。2018年长兴岛入选首批国家海洋经济发展示范区,不仅集聚了江南造船、中远海运、振华重工、沪东中华等四大央企,还拥有上海交大国家海洋实验室、江南研究院、航运技术与安全国家重点实验室等创新资源,同时与上海交通大学、上海大学、中船七〇四所等高校院所有着紧密合作,海洋装备科技创新水平不断提升,未来有望打造千亿级产业集群。现代都市农业插上科技的翅膀,随着崇明“农业科创岛”建设不断推进,崇明陆续建立了崇明生态农业科创中心理事会、中荷农业食品研究院、中国农业绿色发展研究会崇明实验站、全国农业科技成果转移服务中心崇明分中心、国家种业科技成果产权交易中心崇明分中心等平台,携手上海市农科院、上海海洋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共同成立了崇明农业科创联盟,建成运行崇明农业科技创新孵化园,“长三角农业硅谷”建设蓝图已然绘就,一大批农业科创领域的高端资源随之汇聚而来。绿色低碳领域发挥示范引领作用,2022年,崇明区率先发布全国首个碳中和示范区建设实施方案,明确崇明岛建设碳中和岛、长兴岛建设低碳岛、横沙岛建设零碳岛,勾勒出未来发展格局。创新载体方面,崇明与同济大学合作成立碳中和学院、同济崇明碳中和研究院,引入上海碳中和技术创新联盟,设立上海长兴碳中和创新产业园等。应用场景方面,崇明在上海率先实现新能源公交车和新能源出租车区域全覆盖,国内首艘超级电容新能源车客渡船“新生态”号投入运营。
图:上海交大国家海洋实验室
2、基础配套日益完善释放科创新空间
随着崇明对外交通基础设施建设迎来重大突破,其生态、区位等优势得以进一步发挥,同时,在一批高质量产业空间的加持下,崇明可以为创新成果转化产业化以及应用场景落地提供充足的、优质的产业创新空间。“高铁+地铁”塑造交通新格局,随着交通基础设施网络不断完善,崇明正从“交通末梢”向“交通节点”转变,对外交通短板即将迎来重大突破。目前,轨道交通崇明线、沪渝蓉高铁崇明段等主干交通建设稳步推进,岛内围绕轨道交通崇明线、沪渝蓉高铁的配套路网也在加快规划建设,东西互通、南北互联的对外交通格局正在形成,同时,与沪渝蓉高铁相配套的高铁小镇建设也在稳步推进,未来将建成一座产城融合、低碳发展的绿色小镇。生态优势逐步转化为发展胜势,崇明是自然生态资源的宝库,以全市1/5的土地面积,承载着全市约40%的生态资源和50%的生态服务功能,优美的自然风光、清新的空气、优良的水质和肥沃的土壤,第十届中国花卉博览会的成功举办,更是将崇明的生态品牌推向了全国。良好的生态环境,为崇明开展科技创新活动以及发展康养旅游、体育运动、赛事活动等具有生态偏好的产业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条件,未来随着崇明交通短板的突破,其生态优势和吸引力也将会进一步放大。高质量产业空间载体加快释放,崇明拥有长兴海洋装备产业基地、智慧岛数据产业园、崇明工业园、富盛经济开发区等一批优质产业园区载体资源。其中,长兴海洋装备产业基地规划面积7.13平方公里,集聚了江南造船、振华重工、沪东中华、上海船研所国家实验室等龙头企业和高水平研发平台;智慧岛数据产业园2022年被认定为首批上海市直播电商基地之一,先后挂牌成立了5G生态创新创业园、直播电商园、体育产业园等特色园中园;崇明工业园区规划总面积4.48平方公里,是未来高铁崇明站经济辐射圈的首批辐射阵地。
图:沪渝蓉高铁崇明段
3、
科创服务加速布局提供发展新助力近年来,崇明陆续引进高能级研究机构和创新平台,培育高水平孵化转化平台,加快推动科技金融机构集聚发展,随着科创服务链条进一步完善,未来可为重点产业和科技企业等发展提供有力支撑。围绕产业前端的研发创新,崇明陆续引进了上海交通大学长兴海洋实验室、上海船舶运输科学研究所国家重点实验室、航运技术与安全国家重点实验室、上海交大海洋实验室、中船重工704所、江南研究院等一批知名科研机构,先后成立了中荷农业食品研究院、中以现代农业研究院等国际合作科创平台,着力建设临港长兴科技园、长兴海洋科技港二期等总部平台项目,还积极承接张江专项,与上海交通大学联合承担的2020年度张江专项资金重大项目“上海长兴海洋智能装备创新平台(一期)建设”完成验收,基于5G的智慧船厂示范平台也已完成搭建。围绕科技企业的孵化培育,崇明陆续建立了一批高水平的孵化转化平台和基地,加速推动产业新理念、新技术和新产品落地,如长兴海洋家创客基地场地面积近7000平方米,致力于打造中国海洋行业垂直领域最专业化的孵化器,被评为国家中小企业公共服务示范平台、上海市科技企业孵化器、上海市创业孵化示范基地;上海智慧岛数据产业园东滩智慧孵化园总面积3.7万平方米,助力智慧岛数据产业园培育构建与崇明世界级生态岛定位相匹配的生态智慧型产业体系;崇明工业园创业孵化基地已形成以文化创意为主的孵化集聚地;崇明农业科技创新孵化园成为集服务农业科技研发、创新创业、产业升级于一身的综合性园区。围绕企业成长的金融服务,富盛经济开发区将总部金融作为发展重点,建成绿色金融集聚区,设立崇明生态产业专项基金,主动承接上海国际金融中心的溢出效应。目前,绿色基金小镇已经形成一定规模,各类基金机构集聚优势明显,集聚了金浦创新投资、国盛海通投资、复创绿色投资、海通碳中和投资等一批头部基金公司,为种子期、初创期的科技企业以及领军人才、高层次人才创办或参与创办项目提供重点支持。
图:长兴海洋家创客基地
崇明科技创新发展的几点建议
1、
加快推动海洋装备产业向前沿和高端迈进
鼓励海洋工程装备领域的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建设布局,重点推动上海交大长兴海洋实验室、上海船研所实验室等高能级科研平台发展,支持上海交大长兴海洋实验室打造成为汉江国家实验室的重要基地。支持四大央企加快布局智能化制造模式,推动船舶与海工装备设计、制造、运维服务技术向智能化升级,联合高能级科研机构以及中小科创企业面向船舶智能系统、智能航行、探测控制元器件等领域开展关键技术联合攻关。前瞻布局深远海洋资源探采装备产业,发展深海物探船、工程勘察船等水面海洋资源勘探装备,以及载人深潜器、无人潜水器等水下探测装备,开发重型破冰、深海运维保障、深远海多功能救援等船舶工程装备,支持龙头企业提升深海探采水平。
2、以应用场景驱动培育未来产业新的爆发点
数字经济领域,依托智慧岛大数据云计算中心、格尔安全研发中心等龙头项目,实施以算法为核心、算力为基础、数据为驱动的数据安全行动,支持通用大模型、智能算力芯片、智能传感器、智能机器人、智能网联汽车等领域的数据中心布局。未来健康领域,探索布局现代医学中心,支持基因、细胞等前沿诊疗技术以及海洋中成药、中药新剂型等产品的临床应用,加快推动高端医养融合发展,完善绿色农业、品质旅游、特色体育、中医药等“+康养”发展模式,打造具有国际影响力的智慧康养高地。未来能源领域,有序推动加氢站布局,重点发展燃料电池公交、客运轮船热电联供、氢农业等示范场景,加快推动形成氢能“制、储、运、加、用”完整产业生态,探索战略性储能技术研发与产业化布局。环境治理领域,将世界级生态岛作为高标准实施土壤环境治理的试验场,形成环境治理的系统方案,在环境治理系统集成、方案提供、咨询服务等方面形成优势。
3、打通“研究-孵化-产业化”的关键环节
围绕重点产业领域,加强高能级科研平台、孵化平台、专业服务机构等布局,积极打通前端研发-中端孵化-后端产业化的路径。支持海洋工程装备等领域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布局,加快推进上海船研所国家重点实验室、中船重工704所、上海交大长兴海洋实验室、国家海洋装备技术创新中心等科研平台建设,鼓励开展行业关键核心技术和前沿颠覆性技术等研究。加强孵化转化平台建设,重点支持“海洋家”孵化器建设,力争打造成为市级高质量孵化器;支持智慧岛数字经济孵化器建设,建立5G数字技术应用早期项目(技术)发现、验证、熟化及孵化机制;支持创业孵化园打造阶梯式孵化集聚地。发挥金融赋能科技创新作用,强化基金与孵化平台等联动,推动“富盛金融会客厅”建设,搭建金融沙龙、展览展示、项目路演等活动平台,建立健全“基金+产业+招商”新模式,以基金投资方式吸引关键项目落户。提升专业化科创服务能力,搭建覆盖检验检测、资格认证、科技咨询、标准化服务等全链条科创服务体系。
4、打造产教深度融合的国际化“高教园区”
强化高教园区建设,吸引国际一流大学在崇明设立分支机构或开展合作办学,加快国际高端师资和科技人才引入。依托高教园区,强化与上海交大、同济、贤达学院等国内高校合作,打造国际化人才联合培养实训基地,建立人才联合培育长效机制,积极参与国家工程硕博士培养改革专项试点。聚焦农业科技、绿色低碳、环境治理等领域,打造崇明的院士港,邀请国内外知名科学家、院士将科研及技术转化项目放在崇明。与国外知名大学开展合作,为学生实习、实训提供便利。积极组织或承办环境领域的国际性会议、论坛,形成中外环境治理思想汇聚地。
未来产业研究系列
十四五规划中期评估系列
转载、投稿、合作扫码添加小编微信
欢迎致电、来信开展商务合作
电话 | 17157425293
▌本文内容系原创,如需转载,请联系小编
▌图片来源于互联网,若有侵权,请联系本公众号进行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