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来观察 | 产业创新网络的国际比较与实施路径研究(文末附万字报告免费下载)

首页    创见    未来观察 | 产业创新网络的国际比较与实施路径研究(文末附万字报告免费下载)

作者:项田晓雨、郑晗晔

字数:5k+

时长:5min

 
 

 

当前,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演进,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深入发展,我国已经站在世界科技产业革命前沿,外部环境和内部条件两方面都对我国加快构建产业创新网络提出了要求。从外部来看,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对我国高科技产业进行封锁,很多重点产业领域面临关键核心技术“卡脖子”问题,上游关键设备、材料、产品等断链断供问题,使得我国整个高新技术产业产业链供应链安全面临重大威胁和挑战。从内部来看,经过长期艰苦卓绝的努力,我国已经进入自主创新发展的新阶段,科学研究软硬件实力显著提升,产学研协同发展不断加强,中国制造已经成为全球重要一极,在部分科技产业领域已经达到国际并跑甚至领跑的水平,有能力也有条件主导并构建产业创新网络体系。在这样的背景下,开展产业创新网络研究,借鉴并总结世界工业强国在产业创新网络方面的典型模式和经验做法,为我国建立完善产业创新网络,进一步优化企业、高校、科研机构、科技服务机构等协同发展体系,推动我国科技产业高质量发展提供有益探索。

 

什么是产业创新网络

 

产业创新网络是由多元化创新主体交叉联系所形成的网络状产业创新表现形式,其中,创新主体是一个个“网络节点”,创新主体之间的合作联系是节点之间的“线”,错综复杂的合作联系构成了“网络”结构。产业创新网络中,各创新主体通过沟通、交换、竞争、控制、合作等多种方式实现互动,加速产业技术创新并将其加以转化,实现商业化和最终应用。

根据创新主体在产业创新中发挥的主要作用,可大致分为四类:一是枢纽节点一般由龙头企业和龙头科研机构等创新实力高、带动能力强、行业影响力大的高能级主体担任,发挥搭建平台、提供通道、编织网络等枢纽作用;二是功能节点通常包括高校院所、创新联合体、制造业创新中心等功能性平台,为产业技术研发与转化提供基础性支撑;三是产业节点由发挥枢纽作用的龙头企业之外的其他企业主体共同构成,不同层次的企业形成的多元化合作联系构成了产业创新网络的基础;四是生态节点包括大型基金、风投机构、孵化转化平台、概念验证中心、大学科技园等科创服务平台,主要为各类主体提供全链条科创服务。

 
 

产业创新网络的典型模式

 

通过对美国、日本、德国等制造业发达国家的产业创新网络进行研究,根据网络构建过程中发挥主导作用的主体不同,产业创新网络的可分为政府主导型、政企合作型、协会主导型和企业主导型四类典型模式,其中,政府主导型和政企合作型模式以政府为核心组建创新网络,更适合具有战略意义的、面向未来的前瞻性领域进行产业创新,例如集成电路、量子信息等,而协会主导型和企业主导型模式中,龙头企业和龙头科研机构发挥核心作用,更适用于市场化程度高、市场竞争较为激烈的产业领域,例如生物医药、传统化工等。

1政府主导型:以美国国家制造业创新网络为例

 

美国于2013年开始组建制造业创新网络(NNMI),以促进工业界、学术界、各级政府等创新主体深入合作,共同开展合作研发、应用测试、人员培训等,加快美国先进制造产业发展,确保美国在先进制造业领域的全球领先地位。

 

图2-1:美国NNMI组织架构图

 

作为政府主导型产业创新网络,美国NNMI呈现以下几点特征:一是政府深度介入引导网络构建和发展。NNMI由美国先进制造业国家项目办公室领导运营,不仅负责对各个创新研究所进行综合评估,定期向总统行政办公室和商务部汇报进展,还负责与相关联邦部门机构进行跨部门组织协调,以及与产学研各方进行沟通联络。二是每个细分领域仅集中资源建设一家创新研究所。先进制造业国家项目办公室会通过公开选拔方式,从多家竞标团队中选取一家团队负责建设目标领域的创新研究所,每家研究所聚焦一种平台性技术,有效避免了研究所之间由于功能定位交叉重叠以及潜在竞争性导致各自为战的问题,促进产业创新资源整合效益最大化。三是政府资金为NNMI平稳高效运作提供了有力保障。政府资金拥有灵活地进入和退出机制,在每个制造业创新研究所成立之初,政府会先给予一定的资金支持并介入研究所运营,当研究所逐渐成熟到可以自收自支的公司化运作时,政府将退出该研究院的运营,若效益差或不合适发展,政府也会以停止资助的方式关停相关机构。

 

2政企合作型:以日本超大规模集成电路计划为例

 

日本于1976年启动超大规模集成电路计划(VLSI计划),由政府牵头,联合日立、三菱、富士通、东芝、日本电气五大公司共同打造集成电路行业的“产学官”协同创新网络,以实现半导体核心共性技术的革命性突破。 

 

图2-2:日本VLSI计划组织架构图

 

作为政企合作型产业创新网络,日本VLSI计划呈现以下几点特征:一是政府充分发挥组织协调作用保障企业联合研究顺利进行。政府以开展联合研究作为资助企业的交换条件,充分调动参与企业的合作积极性,并以技术专家和官员充当企业联合研究的领导和协调者,打通“产学官”合作通道,推动企业开展实质性的共同研究,保障了VLSI计划顺利进行。二是政府充足的财政资助和合理的利益分配激发企业创新活力。政府共投入的15-20%会分配到共同研究所以支持联合实验室开展共性技术研究,剩下的80%~85%则用于资助各个成员企业内部实验室进行商业化应用研究,资助额度高,极大地提升了企业参与联合研究的积极性。三是上下游企业协同造就材料领域领先地位。VLSI计划实施期间,一批设备、材料企业逐渐成长壮大,独立自主又相互衔接,形成了完善的产业网络,在半导体材料领域特别是硅晶圆领域占据领先地位。

 

3、协会主导型:以德国弗劳恩霍夫协会为例

 

德国弗劳恩霍夫协会FhG成立于1949年,主要从事以共性技术为主的应用型研究,是德国乃至欧洲最大的应用科学研究机构,是德国国家创新体系的四梁八柱之一,具有世界领先的科技创新能力,为德国经济社会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图2-3:德国FhG组织架构图

 

作为协会主导型产业创新网络,德国FhG呈现以下几点特征:一是权责清晰的治理框架保障决策方针的实操性与战略性。FhG以实体化运作,已经构建了一套完善的、类似现代化企业的组织管理制度,各层级之间权责划分清晰明了,且不同于“理事会领导下院长负责制”这类自上而下的管理模式,FhG内部各层级之间环环相扣,高度自治又相互制衡。二是与大学捆绑式合作实现人才、资金等创新要素自由流动。FhG设立的众多研究所均是依托于地理位置上邻近的高水平研究型大学而建设并与大学建立深度合作,实现创新要素自由流动,不仅免去了人才的竞争压力、降低了初建成本,在推广产学研合作、复合型人才培养方面也具备一定优势。三是主要收入来自产业界合作项目,政府投入随着产业服务成效水涨船高。FhG近七成收入来自于公共部门的招标课题以及与产业界签订的研发合同收入,剩下三成中,政府投入金额随着协会收入动态变化,不仅可以激励协会多争取产业合作项目,还能提高项目运作成效。

4企业主导型:以美国生物医药产业创新网络为例

 

美国是生物医药产业最重要的集聚区,约占全球药品市场销售额的47.8%,已形成强大的规模效应,在美国生物医药产业创新网络中,龙头企业扮演着“创新带动者”的角色,其强大的创新能力和资源整合能力,在产业链中起到支配作用。

图2-4:美国生物医药产业创新网络模式示意图

作为企业主导型产业创新网络,美国生物医药产业创新网络呈现以下几点特征:一是龙头企业主导产业集群的形成和升级。作为产业集聚的灵魂,龙头企业在集聚中充分发挥虹吸作用,吸引创新型企业在其周围集聚,形成较为完整的产业创新网络,此外,龙头企业通过制定新的技术或标准,带动产业创新网络实力整体提升。二是强化“产学研用”链接打通渠道,加速技术转移商用。生物医药行业属于资金和创新双密集型行业,需要大量资金的长期扶持,企业通过加强对于校园科研的赞助,获得前沿研究成果,高校院所通过设立技术转移部门为企业提供项目对接、专利许可、技术升级、人员培训等服务,双向紧密互动打通渠道。三是业间共享资源池壮大产业创新网络实力。龙头企业在与其他本地企业进行合作联盟研发过程中会无形中构建创新生态圈,并且在地理临近、信任和外部安排的驱动下,使得创新活动在创新生态圈中快速扩散,进而促进各类创新要素集聚,推动产业创新网络发展。四是企业生态主导力推动产业创新网络转型迭代。生物医药产业化主要依赖于创造力、集中力和知识更新速度,与政府、研发机构相比,企业在创造性、敏捷性和成长性方面具有突出的优势,尤其龙头企业在推动生物医药领域产业创新网络迭代、医疗市场变迁、数字技术应用等方面发挥了关键作用。

 
对完善我国产业创新网络建设的启示与建议
 

1、

统:政府统筹规划多层次产业创新网络
 

一是建立国家创新网络。充分借鉴美日产业创新模式,瞄准集成电路、量子信息、大模型、6G等国家战略急需和科技前沿领域,采取新型举国体制的方式,由政府作为发起人和组局人,牵头实施一批具有前瞻性、战略性的国家重大科技创新项目,建设培育一批聚焦不同前沿技术的产业创新平台。

二是发展区域创新网络。支持京津冀、珠三角、长三角等城市群加快构建符合自身区域创新资源特征和主导产业方向的产业创新网络。例如,京津冀地区可借鉴德国弗劳恩霍夫协会、马普研究所等模式,打造以市场技术需求为导向、产学研高度结合、内部治理科学高效的网络型创新组织;珠三角地区可重点围绕领军企业和行业发展需求,以企业主导、政企协同等方式推动产业创新网络建设;长三角地区要充分发挥三省一市产业创新资源优势,支持企业、科研机构、高校等跨区域组合创新,组建跨区域的产业创新网络。

2

点:分级分类打造网络节点组织
 

一是培育枢纽节点。重点培育具备公共属性、拥有世界领先科技创新能力、把握科技前沿和市场发展动态、与“政产学研”等各类创新主体深度联系的“龙头型”研发网络组织,加快构建发达的产业创新网络。积极培育链主型龙头企业,鼓励行业影响力大、辐射带动力强的龙头企业打造产业创新枢纽,以链式效应带动上下游企业协同发展。

二是打造功能节点。加快推进高水平研究型大学建设,支持高水平研究型大学面向重大科技战略和产业发展需求,优化学科专业和研究方向布局。推动建设高能级创新联合体,聚焦产业关键核心问题形成高效协同“解题”体系。鼓励企业牵头创建制造业创新中心等新型创新载体,打造创新资源整合、共性技术研发供给、产业创新服务和领军人才培育平台。

三是发展产业节点。强化科技型中小企业、高新技术企业、专精特新“小巨人”等创新型企业引育力度,加快形成产业创新网络的有生力量。发挥“链主”企业资源配置和标准引领作用,推动上下游企业协同创新、联合攻关。引导科技领军企业通过生态构建、基地培育、内部孵化等方式带动中小企业和民营企业创新发展,激发涌现一批协同配套能力突出的专精特新中小企业。

四是构建生态节点。以完善科技成果转化链条、助力科技成果转化落地为目标,支持概念验证平台、小试中试平台、孵化转化平台建设与布局。集聚一批专业技术服务、知识产权服务、科创人才服务等科创服务业高能级主体,加强服务产品、服务业态和服务模式创新。加速吸引风投机构、大型基金等金融机构落子布局,鼓励金融机构持续深化产品创新和服务模式优化。

 

3、线:畅通创新资源要素流动

 

一是畅通科技转化通道。打破高校院所和企业之间的科技成果转化壁垒,鼓励上市公司把融资和硬科技紧密结合。健全国家科技成果转化引导基金体系,创新转化基金管理方式,强化长效激励与约束机制,加大对科技型中小企业的支持力度。发挥技术转移协同创新联盟、技术交易市场作用,建立成果筛选跟踪机制,搭建概念验证中心和中试平台,打造“有组织科研+有组织成果转化”于一体的科技创新枢纽。

二是畅通数据要素渠道。加快设立区域共性技术研究院等技术平台,缩短研发周期,为跨地域知识流动创造条件。建议分类搭建数字平台,打通科研数据空间和产业数据空间,为数实融合提供组织支撑。发挥数字技术的高链接性和强渗透性,优化市场的供需匹配机制和资源配置效率,铸造产业创新网络发展的新动能新优势。

三是畅通资金要素循环。深化金融市场化改革,避免政府对商业银行信贷决策的过度干预,促使商业银行根据自身经营状况安排信贷资金投放的对象和额度。加强资本市场建设,完善股权融资、债权融资等直接融资机制,培育多元化、多层次的外部融资渠道,增进资本配置效率。构建激励创新创业的金融生态,充分发挥多层次资本市场的支持作用。

四是畅通人才良性循环。重点培养基础研究与应用实践相结合的综合型人才,通过建立人才培养专项基金、校企合作人才培养等措施,形成复合人才培养校企共振的良好局面。弘扬企业家精神、鼓励企业家干事创业的制度和政策环境,营造公平竞争的氛围。同时,要形成开放、包容多样性、容忍非故意差错和宽容失败的创新文化,形成良性的人才培养环境。

 

4、

面:优化产业创新网络生态
 

一是健全长效创新协同机制。针对产业创新网络所处发展阶段、产业基础、要素禀赋、产业集中度、创新源及创新扩散特征等,从本地实际出发,因地制宜,构建政府主导、政企合作、协会主导、企业主导等不同类型产业创新网络。

 

二是鼓励创新财税支持方式。鼓励税务部门运用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等前沿技术,通过“政策找人”“企业画像”等方法,提供“滴灌式”辅导,跟踪分析税收优惠政策实施效果,推动各项税费优惠政策有效落实靠前服务产业创新网络内企业。发挥政府引导类产业基金的作用,加强对新兴产业链和面临较大风险产业链的支持。

 

三是加快应用场景开放融通。鼓励多元市场主体参与场景供需对接,鼓励投资机构积极参与场景路演、场景对接等活动,为场景创新企业提供耐心资本,为场景建设与落地提供资金支持。鼓励市场化场景专业服务机构在场景挖掘、发布、对接、推广及数据安全保护等方面积极开展理论研究和实践。

 

完整版报告下载链接:产业创新网络的国际比较与实施路径研究(发布稿+排版).pdf

 

 

- E N D -

作者:项田晓雨、郑晗晔

指导:芮晔平

编辑:龙彦霖

图源:摄图网

 

 

 

2024年7月12日 17:05
浏览量:0
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