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来观察 | 理性看待“产能过剩”,推动我国“新三样”高质量发展的对策建议(文末附万字报告免费下载)

首页    创见    未来观察 | 理性看待“产能过剩”,推动我国“新三样”高质量发展的对策建议(文末附万字报告免费下载)

作者:李光辉、揭永琴

字数:5k+

时长:5min

 
 

 

“新三样”是我国少有的已经具备全球竞争力和技术领先优势的战略性新兴产业,2023年合计出口1.06万亿元,首次突破万亿元大关,增长29.9%,国际市场份额遥遥领先。但我国“新三样”也处于“内忧外患”当中,结构性产能过剩明显,“内卷”加剧,价格“跳水”下跌;国际上,欧美炒作我国“产能过剩”,意图通过加征关税、绿色贸易壁垒等方式,阻碍中国高技术产业发展。

我国对于“新三样”发展应认清欧美炒作“产能过剩”背后的真实意图,理性客观认识已存在的“结构性过剩”问题,坚持产业高质量发展原则,一方面,通过创新“练好内功”,进行高端转型,提升产业发展能级和韧性,另一方面,统筹好政府和市场“两只手”的关系,加速低端产能出清。同时,加强经贸规则研究谈判,积极应对关税壁垒、绿色贸易壁垒,推动产业链在欧美布局,稳住欧美市场存量,加大“一带一路”国家和新兴市场开拓力度,拓展外需新增量市场。

 

“产能过剩”的内涵辨析

 

对于产能过剩(overcapacity),西方国家主要从微观层面企业竞争角度研究产能过剩,对于中观产业层面、宏观经济层面没有过多关注,仅将其作为一个普遍的市场经济现象、企业自主行为,也未将其作为制定产业政策的参考。

经济学者用“产能利用率”衡量产能过剩,但因为生产能力选取的标准不同,如规划产能、在建产能、实际产能,因工艺、良率导致的阶段性有效产能,国际并未形成统一认识。此外,经济发展阶段、产业发展阶段、行业不同、国家不同,合理产能利用率区间也不同。按照国际通行标准,产能利用率超过90%为产能不足,79%—90%为正常水平,低于79%为产能过剩,低于75%为严重产能过剩。国内一般认为76%-80%为合理区间。

出于政策制定、产业发展等因素考虑,国内对于产能过剩的研究大多从宏观经济和产业发展角度进行分析。2022年以来,受疫情冲击、预期减弱、全球供应链调整、贸易保护主义盛行等多重因素影响,再次出现产能过剩现象,涉及行业更广泛,除轻工业、传统产业外,汽车制造等高技术制造业更甚,而“新三样”等新兴产业由于技术路线处于演进过程中,中小企业、落后产能尚未退出,先进产能大幅新增,形成“先进产能”和“落后产能”并存的结构性产能过剩。同时,“新三样”未来仍保持高速增长态势,企业提前规划布局,也导致了阶段性产能过剩。

美国财长耶伦访华多次提到“产能过剩”,认为中国的产能大大超过了中国国内的需求,也超过了全球市场的承受能力,但中国的新能源汽车出口占本国生产的比例远低于德国、日本和韩国等国家(见图1)。美欧之所以持续炒作“产能过剩论”,其本质是试图利用西方主导的国际贸易规则话语权,对中国新能源等具有竞争优势产业进行打压,以防止美欧本土缺乏竞争力产业被淘汰,更多出于政治意图。

图1  重要国家汽车出口占比
 
 
我国“新三样”发展的真实状况

 

(一)“新三样”发展现状

 

龙头企业具有全球竞争力。光伏电池全产业链,中国企业霸榜,光伏电池片、组件Top10和光伏逆变器TOP5均为中国企业;新能源汽车TOP10中国品牌占6席;锂电池全球TOP10中国占6家。

表1 2024全球光伏企业10强
资料来源:365光伏、365储能及智慧能源、标普全球发布榜单
 
图2 2022年和2023年全球新能源乘用车销量TOP20(辆)

资料来源:第一汽车电动网

表2 2023年全球动力电池装机量TOP10厂商

 

产量规模具有绝对领先优势。光伏方面,中国光伏组件产量已连续16年位居全球首位,多晶硅、硅片、电池片、组件等产量的全球占比均达80%以上;新能源汽车产销量占全球比重超过60%、连续9年位居世界第一位;锂电池占全球锂电池出货量超过70%。

 

图3 历年国内光伏主材各环节产量

资料来源:公开数据整理 

 

图4 2023年中国电池主材全球市占率

资料来源:鑫椤资讯

出口规模呈现爆发式增长。光伏方面,2023年硅片、电池片、组件出口同比增长分别超过93.6%、65.5%、37.9%,各环节占总产量的比重分别为20%、12%、73%。新能源汽车方面,2023年出口同比增长77.6%,创历史新高,占总产量的12.5%。锂电池方面,2023年国内锂电池出口量同比增长超60%,占总产量的16%,出口总额同比增长超过33%,其中,欧洲占比约四成,为最大出口市场。

 

图5 2021-2023年 “新三样”出口金额及2023年占国内产量比重情况

资料来源:公开数据整理

结构性产能过剩客观存在。光伏产业处于技术迭代、产品周期转型期间,产能利用率为56.3%,到2024年底产能将达到1000GW以上,严重超出至2030年全球年均600GW新增装机量,但扣除P型无效低端产能后,实际有效产能为550GW左右,低于2024年电池片预测产量820GW(光伏行业协会预测)。锂电池行业动力和储能应用领域不同,产能利用率不同,动力电池有效产能利用率将低于60%,储能电池不足50%,除隔膜外,其他主材产能利用率不足45%,普通磷酸铁锂等低端产能过剩严重。新能源汽车产能利用率为76%,处于正常水平,但企业品牌竞争力不同,产能利用率差距较大,个别企业产能利用率甚至超过100%,而传统燃油车尤其合资品牌产能过剩现象严重。

 

图6  2011-2023年全球光伏组件产能产量增长以及产能利用率情况 

图7  锂电池各环节产能利用情况

资料来源:鑫椤资讯

 图8  2017-2024E合资品牌、自主品牌、新势力产量及产能利用率
资料来源:中汽协、乘联会

企业营收利润呈现下滑趋势。光伏方面,2023年86家光伏产业链上市企业,合计营收同比下滑95.1%,净利润同比下滑72.1%。N型组件价格已低于0.8元/瓦,二线品牌、中小企业将加速破产倒闭、出清。新能源汽车方面,行业普遍面临“增收不增利”的窘境,只有处于新能源转型中的吉利、长城等传统自主车企营收增加,毛利增长;新能源车企仅有特斯拉、比亚迪和理想三家盈利,未来国内新能源车企可能不超过10家。锂电池一线龙头企业发动卷价格,二三线厂商因产能过剩、客户缺乏和良率、成本劣势等问题将被淘汰出局。蜂巢能源董事长杨红新介绍:“到2024年年底动力电池可能不会超过40家;储能企业几十万家,可能淘汰掉50%”。

 

图9 2023年度光伏产业链各环节价格

资料来源:21世纪经济报道、21财经

表3 2023年重点新能源汽车厂商营业收入、净利润、毛利率情况
资料来源:产业新视界
 
 图10 2023年与2024年Q1产业链净利润率对比

(二)国内新三样产业发展面临的主要问题

 

一是产业链部分环节仍存在“卡脖子”问题,部分高端零部件、工业软件仍然存在“卡脖子”问题,如新能源汽车领域部分高端传感器、算力芯片以及高端IGBT、高转速轴承等产品;全球汽车零部件配套供应商百强榜单,中国落后于日本、美国、德国。二是出口产品单位价值量仍有待提升,由于内卷严重导致产品价格跳水下跌,引起海外贸易摩擦。以新能源汽车为例,2023年,我国汽车出口数量全球第一,但出口金额全球第六,均价在1万美金都不到。三是地方过度竞争导致产能过剩,政府对于“新三样”赛道的大力支持、过度招商、劳动保障法律监管力度及执法力度不足、知识产权保护不充分等助推了行业内卷加剧、产能过剩。

 

图11 2024年全球汽车零部件配套供应商百强榜企业国别分布情况

资料来源:《美国汽车新闻》

 

(三)我国新三样发展面临的机遇和挑战

 

展望未来,新三样”迎来“三大”发展机遇:一是全球绿色低碳转型带来持续性增长需求。在全球碳中和背景下,以“新三样”为代表的新能源行业特别是光伏发电发展空间巨大、前景广阔。二是新型储能技术突破带来新增量需求,当前的储能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光伏在成熟市场的进一步渗透。伴随着低成本、高安全性、长时储能技术突破,将有力促进“新三样”发展。三是“一带一路”等新兴市场成为“新三样”出口“下一站”。未来,欧盟地区受关税等贸易壁垒因素,出口必会受到影响,而新兴市场电力基础设施薄弱、能源转型需求大,将成为“新三样”出口的重点布局市场。

 

同时,“新三样”面临“三大”困难挑战:一是技术快速迭代带来结构性过剩长期存在,行业优胜劣汰将成常态,需要警惕日本、美国等国家在钙钛矿光伏电池、半固态/全固态电池技术的换道超车;二是欧美通过贸易壁垒遏制发展将成为常态。一方面绿色贸易壁垒可能成为长期趋势,另一方面欧美关税壁垒带来挑战,加征关税或将成为欧美常用手段。三是美国能源战略转型阻滞“新三样”发展。美国大选后或转向支持传统能源,对新能源持消极态度,这对全球新能源汽车、光伏等产业发展会产生一定影响。

 

我国推动“新三样”高质量发展的政策建议

 

(一)

“练好内功”,打铁还需自身硬
 

对于企业来说,应加强技术研发储备,重点攻关钙钛矿光伏电池、半固态/全固态电池、智能驾驶技术等关键技术,形成企业自身技术竞争力。同时,鼓励光伏企业、锂电池企业提升品牌价值,延伸拓展储能集成、电站运维新业务。

 

对于国内产业发展,政府应主导梳理光伏制造装备、新能源汽车等领域“卡脖子”基础零部件、基础软件,以及底层支撑的检验检测相关仪器,引导企业进行技术攻关、国产替代。

 

(二)“放管结合”,统筹协调存量和增量产能

 

对于存量产能,注重产业高质量发展本质,减少政府干预,充分运用市场机制推动企业兼并重组、低端产能淘汰出清或转型高端产能,防止地方保护主义阻滞市场出清。

 

对于新增先进产能,地方政府应避免通优惠政策相互“挖墙脚”、重复建设;而国家层面,应加强全国“一盘棋”的产能统筹规划,建立产能建设扩张的标准。同时,政府也要在劳动者权益保护、知识产权保护、产品质量管控等方面严格执法,防止企业以变相低成本、劣质产品成为恶性竞争的手段。

 

(三)“眼光向外”,主动优化海外产业链布局

 

欧美等国家加征高额关税已经难以避免,国内企业要坚定守住欧美市场,可考虑到美国、欧洲,如德国、法国等多个国家布局制造基地,包括整机制造和零部件的全产业链布局,加快实现技术研发核心在中国,供应链、销售网点、售后服务全球布局,推进国际化发展,打造真正意义上的跨国公司。

 

(四)“寻求增量”,拓展“一带一路”新兴市场

 

政府要搭建企业交流合作平台,邀请“走出去”做大做强的企业宣讲介绍成功经验,解读准入规则、技术标准,指导企业开展投资布局;在“一带一路”国家举办产品交易会,展示产品,帮助企业开拓市场。鼓励国内“新三样”企业联合“抱团出海”,跨产业合作共同开拓国外市场,联合产业链上下游共同海外投资建厂。

 

同时,政府加强法律支持服务、政策风险预警服务,金融机构尤其是政策性银行机构为其提供贷款、股权、债券等融资服务,探索风险分担、供应链金融等新模式解决融资难题。

 

(五)“不预不立”,提前谋划新型贸易壁垒应对预案

 

积极对接国内外权威认证机构,按照国际标准开展碳排放核查、供应链碳数据管理等工作,提前应对绿色贸易壁垒,主动开展供应链溯源、数字护照数据库建设,并在电池、光伏回收领域进行前瞻布局。

 

政府要主动与欧盟进行碳足迹认证等方面谈判,在碳关税核算标准等方面达成一致,避免后续中国标准在欧盟不认可。搭建全国性碳足迹信息管理平台,通过区块链等新技术进行信息溯源管理,并与出口企业建立贸易壁垒信息共享机制,及时通报各国贸易政策信息,提升绿色贸易壁垒预警能力和应对能力。

 

(六)“未雨绸缪”,加强规则技术前瞻研究

 

一是加强未来新赛道竞争优势产品前瞻布局,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未来“新四样、新五样”,如绿氢电解槽、钠离子电池、新型储能终端集成产品、新型低空飞行器eVTOL等。

 

二是深化国际经贸规则研究,面对西方国家针对中国企业的不正当、不合理贸易限制措施,应充分运用世贸组织(WTO)争端解决机制、国际经贸规则削弱贸易摩擦,在规则范围内及时采取反制措施,积极应诉。同时,国内产业规则要加强与国际规则对标。

 

三是加强关税谈判研究,积极通过关税谈判以及奢侈品、农产品等其具备优势产品反倾销调查,以协商方式针对性解决贸易摩擦问题。

 

完整版报告下载链接:中创未来观察202404期:理性看待“产能过剩”,推动我国“新三样”高质量发展的对策建议.pdf

 

 

- E N D -

作者:李光辉、揭永琴

指导:高 平

编辑:龙彦霖

首图图源:百度

 

 

 

2024年8月12日 17:40
浏览量:0
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