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快培育未来产业,打造新质生产力的新引擎
博士、上海中创产业创新研究院高级副院长
研究领域:未来产业和新兴产业、产业集群发展、园区转型升级
未来产业:
新质生产力的先手棋和突破口
新质生产力代表先进生产力的演进方向,是由技术革命性突破、生产要素创新性配置、产业深度转型升级而催生的先进生产力质态。未来产业是新质生产力的重要组成部分,也因为未来产业区别于一般产业的重要特征,从而成为新质生产力的重要引擎。
总体来看,未来产业具有六个方面的典型特征:一是技术的“前沿性”,未来产业是技术和市场都尚未成熟的产业,存在不同的技术路线选择;二是影响的“颠覆性”,未来产业是对传统技术领域和技术路线的颠覆,将对生产力和生产关系带来变革性影响,颠覆人类的生产生活方式;三是价值的“战略性”,未来产业涉及的领域在国际竞合中具有战略意义,代表了新赛道的开辟,将重塑全球产业分工格局、决定国家产业地位更迭变迁,对各国全球领导权和话语权争夺具有战略意义;四是前景的“爆发性”,未来产业一旦技术成熟会形成效益产出的显著爆发力,将促进围绕前沿技术领域的新兴领域的形成和发展,对经济、生活、社会等各方面形成广泛带动作用;五是培育的“长期性”,未来产业有一个长期培育的过程,才能形成一定的规模和竞争优势;六是基础的“根植性”,未来产业并不是无中生有的产业,具有较强的延伸性和根植性,在现有产业基础上通过技术迭代涌现新兴力量。
未来产业的“六性”特征,高度契合了新质生产力的逻辑内涵,成为培育壮大新质生产力的“先手棋”和“突破口”。
未来产业是新质生产力“技术革命性变革”的重要方向。以产业变革抢占国际竞争的制高点是历史规律,也是大国兴衰的关键,谁能率先掌握新技术、率先转化为新兴产业的生产力,谁就会在未来的竞争中占据主动。未来产业领域,涉及到人工智能技术、生命科学技术、深海空天技术、未来能源技术以及前沿材料领域的技术突破,因此,成为“技术革命性变革”的重要方向,也因此成为新质生产力的重要引擎。
未来产业将带来新质生产力“生产要素的创新性配置”。新质生产力的核心标志是全要素生产率的提高,从根本上要依赖于生产要素的创新性配置。而未来产业的发展,恰恰会对人才、资本、数据、土地等各类要素支撑带来新的要求以及形成新的组合蝶变,从而具有显著的新质生产力特征。如,人才的“战略性升级”,未来产业因为技术的前沿性,对战略科学家、战略企业家和战略投资家等战略人才提出了新的需求;资本的“全环节发力”,资本更加强调投早、投小、投硬核,在技术概念验证、成果转化、中试小试、企业孵化加速、产品应用示范、加速商业模式创新等全环节都需要资本的助力,从而带动资本赋能方式和赋能效率的提升;土地的“新型化利用”,未来产业区别于传统大工业,高度契合“一栋楼”就是一个产业链的“新型垂直空间”,与上海等地积极推进的“工业上楼”需求高度匹配;数据的“全方位赋能”,未来产业创新范式的大模型应用、生产制造方式的数字化转型、赋能千行百业的算力新型基础设施……,可以说数据要素是赋能未来产业发展的关键要素,也是全方位赋能体现最为明显的领域。因此,可以说未来产业的发展,是要素创新性配置要求最高、体现最为明显的领域,这恰恰是新质生产力最为突出的表现之一。
未来产业是新质生产力“引领产业深度转型”的重要力量。未来产业由前沿技术驱动,当前处于孕育萌发阶段或产业化初期,是具有显著战略性、引领性、颠覆性和不确定性的前瞻性新兴产业。未来产业的发展既代表了产业未来的增量空间、新生力量,同时也对传统产业赋能提供了重要通道。未来产业,无论是大模型、通用AI、人形机器人、脑机接口为代表的未来智能,还是未来能源领域的新型储能,亦或是空天利用领域的低空经济、卫星互联网,以及高端膜材料、高性能纤维材料等未来材料,其技术与产品的应用场景都来自于传统产业领域的需求,未来产业的发展带动了传统产业所配套的原材料、零部件的创新升级,同时也通过广泛的应用场景赋能激发了传统产业迸发新质生产力的新空间,因此,可以说未来产业是“引领产业深度转型”的重要力量,对于新质生产力的发展将形成典型的引擎带动作用。
抢占先机:
上海在未来产业领域形成多重优势
一直以来,上海在全国层面都发挥着高端产业的引领功能,持续引领新兴产业风气之先。2022年,上海经信委牵头编制《上海打造未来产业创新高地 发展壮大未来产业集群行动方案》,引领了国内未来产业发展之先河。近年上海积极落实未来产业“一业一方案”,通过“技术+平台”、“项目+人才”、“载体+场景”、“基金+组织”等多措并举构建未来产业的良好生态,在未来产业领域涌现了一批潜力企业、创新平台、创新产品,未来产业呈现星火燎原的发展势头。
在未来智能领域,上海拥有全国半数以上的智能芯片设计企业,云端的训练芯片和推理芯片在国内处于领先地位,涌现了壁仞科技、天数智芯、燧原科技、寒武纪等代表企业;软件生态方面,百度飞桨PaddlePaddle、华为昇思Mindspore和商汤SenseParrots为首的国产自主训练框架建设奠定良好基础。大模型总体处于国内第一梯队,形成70余款大模型产品,布局大模型测试验证与协同创新中心等等,大模型在汽车产业、气象预报、人形机器人、脑机接口等方向均形成了标志性应用。量子科技领域涌现了图灵量子、循态量子、国盾量子、微观纪元等代表企业,也是量子科技应用场景最丰富、产业基础最好的城市之一。
在未来能源领域,作为国内核电产业的发源地,在可控核聚变领域率先布局,涌现了能量奇点等代表企业,由能量奇点设计、研发和建造的洪荒70装置成功实现等离子体放电, 成为全球首台全高温超导托卡马克装置,也是全球首台由商业公司研发建设的超导托卡马克装置;在新型储能领域,在多技术路线、多产业环节均有企业布局,如长时储能的纬景储能快速发展,派能科技作为国内储能上市第一股加速出海布局,璞泰来、杉杉科技、璞钠能源、奥威科技、美克生能源在不同领域占据明显优势。并吸引了中国能建、中国电气装备等央企加大在上海的未来能源布局。
在未来空间领域,深海探采方面创新优势明显,拥有中国船舶集团、中交疏浚集团、中车艾森迪等龙头企业,在积地科考装备、海上浮式生产储油装置系列、深海采矿机器人等方面均有代表性的创新产品;未来空中交通方面集聚了峰飞科技、沃兰特、时科技等eVTOL整机研发企业,并拥有华东无人机基地、青浦虹桥低空经济产业园等标志性载体,开通金山到舟山、昆山到浦东机场、杨浦美团无人机外卖配送等航线。
在未来材料领域,上海致力于打造“膜都”、“维都”,在高端膜材料领域结合重点产业需求,诸多产品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如恩捷锂电池隔膜等,总体在水处理膜、导热摸、离型膜、医学膜、光学膜等领域均形成一定优势;高性能纤维材料领域,上海是国内重要的策源地,拥有纤维材料改性国家重点实验室,过诶首屈一指的超高分子量聚乙烯纤维研发基地等。
在未来健康领域,脑机接口领域脑虎科技、博瑞康等国内标杆企业;合成生物方面占据国内多个第一,正加快建设合成生物全球创新策源高地、国际成果转化高地和国际高端智造高地;基因和细胞占据明显的领先地位,全国近四成的细胞治疗企业位于上海,是CAR-T细胞治疗最为集聚的地区之一,已经形成了基因细胞全产业链雏形。
探索路径:
以培育机制创新引领未来产业发展
与成熟产业更多依赖市场机制、市场规则运行来推动和发展不同,未来产业的发展更有赖于政府的引导和支持,带有“主动谋划、前瞻布局、营造土壤、市场培育”的典型特征,需要探索新型的培育机制和路径。具体来讲:
一是探索“前瞻布局、市场培育”的推进路径。着力发挥好战略科学家的源头引领作用、战略企业家的市场实践作用、战略投资家的赋能推动作用和战略政府的保驾护航作用,建立起未来产业的科学发现、潜力评估、投资决策和孵化培育机制。
二是构建“需求牵引、跨界组合”的创新范式。加强企业为主导的需求创新,打通基础研究、应用研究、产品布局全链条,支持企业参与基础研究环节,布局企业牵头的创新联合体;鼓励交叉学科的融合创新,以及AI4S的研发模式创新、生产方式、业务模式、组织变革的组合式创新。
三是强化“场景应用、全链贯通”的牵引带动。推动0-1的概念验证,跨越0-1的“死亡之谷”;构建1-100的示范应用和孵化生态,在政府采购、示范应用、市场推广、供需嫁接方面发挥好政府作用;100-1000的加速与商业模式构建,布局未来产业加速园、加速器,推动未来产业加快成型。
四是打造“先导示范、新型融合”的地标空间。在张江、临港、大零号湾基础上推动建设一批新的未来产业先导区,构建垂直新型空间、打造融合场景磁场,着力发挥好先导区的前沿技术创新策源主力军作用、未来产业建链育链的主阵地作用和未来产业开放融合生态的示范地作用。
五是探索“弹性包容、创新开放”的政府治理。在市场准入环节,将企业创新能力和社会融资认可度等多元因素纳入考量;在资金方面,放宽对国有资本、政府引导资金的“容错”空间,鼓励投早、投小、投硬核;在人才培养方面,打破条框制约,为人才“松绑”,为“偏才怪才”提供土壤空间;在企业支持方面,尝试改变“大企业偏好”,在资质申请、政策享受、荣誉授予、重大项目担纲、场景揭榜、创新产品示范应用方面给予民营企业、成长型企业更多关注和支持。
六是建立“前沿预见、持续迭代”的常态机制。未来产业不宜形成“固定领域、固定模式”,应鼓励多技术路线的不同尝试。因此,可建立常态化的跟踪机制,建立未来产业“瞭望站”,滚动定期发布上海“关键技术与前沿产业项目布局清单”,保持对先进产业足够的敏锐度,占据战略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