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老视野】当前上海养老服务面临的趋势机遇及发展建议

首页    创见    【养老视野】当前上海养老服务面临的趋势机遇及发展建议
 
 
 
王珏

上海中创产业创新研究院研究员

研究领域:科技战略、公共服务与消费

 
 

 

作者:王珏,研究员

图源:“中国老年报”公众号

字数:4k+
 

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是一项全局性、长期性的重大战略。老龄化社会的步伐正在加速,在这一不可逆转的人口结构变化中,做好养老服务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上海作为最早进入人口老龄化且老龄化程度较深的城市,十五五时期做好养老服务尤为重要。本文结合上海老龄化基本情况,探讨分析了当前上海养老服务趋势机遇及建议,以期能为上海养老服务事业持续健康发展提供一些参考。

 
基本情况:上海已经步入重度老龄化

 

1、户籍人口老龄化现象突出。按照国际标准,上海已经进入超级老龄化阶段。从老年人口占比看,当前上海户籍老年人口数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568.05万人,占总人口的37.4%,比全国高16.3个百分点;65岁及以上老年人口437.92万人,占总人口的28.8%,比全国高13.4个百分点。

2、纯老、独居老年人现象愈发明显。受计划生育政策影响,上海家庭结构正在变化,尤其第一批独生子女父母步入老年,上海的纯老、孤独现象将日益突显。2023年末,上海“纯老家庭”老年人数178.30万人,80岁及以上“纯老家庭”老年人数33.10万人;独居老年人数33.41万人,孤老年人数2.58万人。

3、社会老年抚养负担沉重。2023年末,上海15-64岁劳动年龄人口抚养65岁及以上人口的老年抚养系数为47.8%,即平均每2个年轻人需要抚养1位老年人,高于全国老年人口抚养比(22.5%)‌‌。老年抚养系数的提高加重了上海劳动年龄人口在养老责任上的压力,也为上海社会资源和福利分配带来了潜在压力。

 

探讨分析:当前上海养老服务面临的趋势机遇

 

1、居家、社区养老服务需求将不断提升。由于老年人的养老观念和养老习惯,居家养老仍是社会养老服务市场的主要方式。据上海“七普”数据统计,上海居家的老年人占比为94.6%,这一数据凸显出上海老年人对家庭环境的眷恋与归属感。让老年人不离开家庭,在熟悉环境中安享晚年,既符合老年人实际需求,也有利于亲情代际传递。而老年人的居家养老意愿,推动着居家、社区养老服务需求的不断增加和细分延展。上海拥有领先于全国的养老服务,为满足老年人居家社区养老需求,正在加快布局居家社区养老服务,不仅提供长护险照护服务,还在积极推进家庭床位照护服务、建设“15分钟养老服务圈”。十五五期间,上海仍需要尊重老年人的居家养老意愿,推动社区养老服务更加方便可及、家庭照料能力不断增强,增加居家社区养老服务有效供给。

2、科技赋能养老服务作用将日益广泛。现代数字经济、虚拟经济、移动通信技术、人工智能等科学技术将深度参与养老服务中,推动养老服务迈入蓝海时代,支持养老新产业、新业态、新商业模式发展。科技赋能不仅仅是作用在单一的老年产品,更包括适老化场景、老年服务场景、养老服务管理平台等,能为构建“无处不在的养老服务体系”,满足老年人日益增长的高水平、多层次、个性化养老需求提供重要支撑。如,智能家居系统能够依据老年人的生活习惯自动调节家居环境,为老年人提供便捷舒适的居住空间;大数据驱动的养老服务管理平台则可实现对老年人健康数据、服务需求的精准分析与高效管理,确保服务资源的合理配置与精准投放。科技赋能也是提升养老服务人才工作效能、优化养老服务质量与效率的关键力量,能让养老服务人员在减轻工作负担的同时,显著提升服务质量与工作效率。2024年以来,上海发布《上海推进养老科技创新发展行动方案(2024-2027年)》,提出加快推动科技赋能养老。上海目前布局的智慧养老院和“养老院+互联网医院”、智慧社区长者食堂、“为老服务一键通”等工作均与科技赋能养老息息相关。十五五时期,上海仍要持续提升科技对养老的赋能作用,推动养老科技在养老服务发展中广泛运用。

3、老年职业路径设计将按需分层。随着渐进式延迟退休政策的逐步推行,老年职业发展成为养老服务体系中的一部分,对老年职业的路径规划也将走向按需分层。一方面是就业意愿上的分层,并非所有老年人都有继续工作的愿望,在晚年时光中选择放松身心,享受家庭乐趣,这是完全合理且应被尊重的选择,老年职业路径设计是针对部分怀有强烈工作热情的老年人的。另一方面是职业发展驱动因素的分层,想要继续工作的老年人通常分为两大类,一类是自我价值驱动型,他们通常具备一定的专业技能或较高的教育水平,拥有丰富的知识储备、深厚的专业素养以及多年积累的实践经验,乐于为社会的发展做贡献,充实自己的晚年生活;另一类则是经济需求驱动型,由于个人或家庭经济状况的限制,他们的积蓄可能不足以支撑整个养老阶段的开支,需要通过就业来改善老年生活或补贴家用。上海具备一定的开发老年岗位的实力与潜力,尤其在可以提供适合老年人的工作岗位第三产业上,上海第三产业生产总值占比达到75.2%,为那些需要工作的老年人提供一定的就业机会。十五五期间,上海需要在充分尊重老年人就业意愿的基础上,保障老年人享有自主选择是否工作的权利,并为那些希望继续工作的老年人进行分类职业路径设计,以充分发挥上海老年人在社会中的宝贵作用。

4、多方力量正共同参与养老保障。完备的养老保障是多方力量共同参与的结果。政府在其中发挥关键的引领与统筹作用,目前上海政府尽其所能调用资源开展养老保障工作,聚焦养老服务“一张床”,全力打造养老服务体系的骨干支撑。截至2023年,共有养老机构700家,核定床位总数16.69万张,拥有社区综合为老服务中心459个;日间照护机构918家,助餐服务场所1926个,康复辅具社区租赁服务点219个,长者运动健康之家136家。围绕建设长者食堂、开展康复辅具租赁试点、制定“推进养老护理员队伍建设”的行动方案、制定基本养老服务清单、推行养老顾问制度等。社会各界对养老保障的关注度也在不断提升。上海企业作为经济发展的中流砥柱,正逐步进入认知症障碍、上门助餐、助浴等养老服务领域。社会公益机构与志愿者也在无私奉献,为高龄、孤老、残疾等特殊老年群体提供服务。高校、科研机构、智库等主体也为养老保障提供智力支撑或培养养老年人才。十五五期间,尤其在经济增速放缓、老年人数量逐年攀升以及老年需求持续刚性增长等多重压力下,上海需注重尽力而为、量力而行,并且为社会各界参与养老保障提供更多机会,加快构建多层次、多元化的养老保障体系。

5、银发市场潜力将逐步释放。据统计,2023年,上海养老产业年产出突破3000亿元,居家养老、康复辅具、社区养老等新型养老模式加快发展。上海老年人受教育程度较高,高学历、高消费实力、有消费意愿、有时尚品质追求、有独立个性特质、有掌握信息化的能力,对于覆盖全生命周期、全年龄段的银发产品及服务有更个性化、多元化的期待。如,高龄银发群体,因为年纪大,身体不好,更加关注医疗和照护服务,重视医养康养相结合;刚退休的“新老年人”对于老年时尚、食补保健品、旅游、文娱等精神层面的消费也有着较大的需求,并逐渐成为在线消费的一部分;“备老”人群对养老金融、保险等产品的关注也持续提升。老年人群体已经展现出多元化和丰富的银发消费需求,市面上的银发供给却仍然传统且同质化严重,预示着银发市场的巨大潜力尚待挖掘,未来有望迎来全面激活的新机遇。十五五期间,上海也需要从多样化银发消费需求入手,重视银发经济的规划布局,持续激发银发市场潜力。

6、养老服务人才的需求将急剧增长。随着老年人对个性化、多样化养老服务的需求增长,养老年人才市场需求持续扩大,这些需求既体现养老护理员、医护人员、关爱员等岗位上,也体现在新兴养老职业岗位上,如居家照护陪诊师、老年服务产品经理、智慧养老平台运营官等。当前,上海的养老护理员已经成为急需紧缺人才,养老服务人才的需求在不断提升,对于新兴产业的需求也将。十五五期间,上海需要持续建设养老年人才队伍,调动养老年人才服务积极性,提升养老年人才服务水平,推动养老团队建设年轻化、品质化。

 

思考总结:对上海养老服务发展的一点建议

 

1、加快推动以居家、社区为核心的养老服务发展。从需求端出发,居家社区养老服务的发展关键在于尊重老年人居家养老的意愿,并为他们提供舒适安全的居住环境和便捷可及的社区服务。从供给端出发,市场化和专业化的力量是推动居家社区养老服务品质提升的关键途径,而老年人对市场、机构存在较高的不信任感,更倾向政府背书,如果没有政府背书,则倾向于熟人社交圈经济。因此,围绕居家社区养老服务方面,一是加快推进居家环境的适老化改造,促进智能化产品融入居家改造套餐。二是在社区公共空间,撬动市场资本力量,推进社区公共场所的无障碍改造。三是要在不妨碍市场自由运作的前提下,搭建机构、企业及居家服务需求家庭之间的信任桥梁,激励市场力量参与居家社区养老服务,提供丰富多样的服务产品和价格选择,增加老年人信任感。

2、推动银发经济增进老年人福祉。需要认识到的是,尽管老年群体在生活习惯上与中青年存在差异,但他们同样追求高品质的生活,渴望得到社会的尊重和重视。同时,还需注重将科技力量融入其中,提升银发产品的品质。更要确保通过多样化的活动和场所承接银发需求,并有效地引导和释放其消费潜力。建议,一是围绕老年人的生活习性与主要需求,开设银发消费购物节,根据银发群体生活习惯,同时,在购物节期间增加公共交通班次,方便老年人出行购物。二是支持市内商业综合体布局银发养生、银发美容、家庭医疗仪器等老年产品。三是抓住养老科技发展趋势,支持企业开展智能穿戴、抗衰老药研发,鼓励护理机器人、康复机器人等养老科技类产品服务供给及应用,加快推动全屋适老化智能改造场景落地,支持智慧养老院建设。

3、完善老年职业及发挥老年人贡献路径。在为有工作意愿的老年人规划职业和发挥老年人贡献时,对于追求自我价值实现的老年群体,应拓宽他们贡献智慧和专业技能的社会参与途径,确保他们能够更加便捷地参与到各类活动中。而对于经济上有所困难的老年人,则应考虑到他们的身体健康、对收入的敏感性以及对工作与生活平衡的灵活性需求,设计出符合他们身心特点与实际需求的弹性工作岗位。建议:一是鼓励社会各界开发适合经济有困难的老年人的灵活工作项目,为老年人制定更灵活的工作制度、提供职业培训等方式。二是激活老年资源,优化社区关爱员团队的服务标准及表彰工作。吸纳“五老群体”智慧与经验,邀请“五老群体”参与社区治理,鼓励开展活动宣传、科普宣传、知识讲座等,推动老年人共同为社区互助性养老服务做贡献。

4、提升养老服务力量。尽管养老服务人才岗位类别越来越细分,但与养老服务直接相关的岗位仍是养老护理员。对上海而言,提升养老服务力量,既要扩大养老护理员队伍,也要提高养老护理的服务品质。目前,上海的养老护理员呈现出“三高三低”特点,即流动性高、劳动强度高、平均年龄高,同时社会地位低、收入待遇低、学历水平低。要扩大养老护理员队伍,相比于“家长式”的关怀,满足养老护理员的实际需求才是关键所在,如大部分中高龄养老护理员更看重经济收入以及家庭发展,少部分青年护理员则更看重职业发展和落户福利等。要追求养老服务品质提升,在老年人护理的过程中,掌握和应用养老科技工具将会越来越重要,为老年人与养老护理员建立信任关系更是关键所在。建议,一是对养老护理员按需求分类施策,吸引年轻人加入养老护理员队伍,通过住房保障、技能奖补、荣誉激励等激励举措为青年养老护理员待遇提升;为中高龄养老护理员提供福利和补贴,并帮助改善家庭成员生活条件。二是做好养老年人才数字化培训工作,提升养老服务效率。三是要鼓励联合企业、机构,与政府合作搭建养老护理员信用评价平台,增加老年人及老年人家庭对于养老护理员的了解。

 

 

- E N D -

作者:王珏

编辑:龙彦霖

 

2024年12月20日 17:10
浏览量:0
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