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时间 | 从五中全会预见2025:未来五年我国经济社会最显著的三大变化

首页    创见    第一时间 | 从五中全会预见2025:未来五年我国经济社会最显著的三大变化

原创作者:杨宏伟    文章来源:上海中创产业创新研究中心

 

 

       刚刚闭幕的十九届五中全会审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而上一次提出十五年的远景目标还是1996年的“九五计划和2010年远景目标”,由此可见“十四五”规划的不一般。

 

       在全球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我国进入高质量发展新阶段大背景下,十九届五中全会通过的《建议》,为全体中国人民和全世界描绘了一个前景更加光明的中国。同时,在《建议》中我们也可以发现,未来五年我国经济社会将发生全方位的深刻变化,其中最显著的三大变化尤其值得关注。

 

第一个大变化:把科技创新摆在核心位置

 

       全会提出,未来五年要坚持创新在我国现代化建设全局中的核心地位,把科技自立自强作为国家发展的战略支撑。

 

       当今世界,科技水平是决定一个国家实力和地位的关键。中国作为后发国家,科技存量水平与发达国家相比总体处于劣势,需要持续的科技进步。科技进步主要有两个来源,一个是技术引进,一个是自主创新。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科技进步也是坚持“两条腿”走路,能市场化引进的技术就加快引进,不能市场化引进的技术,如国防、航天等领域,就自主研发。

 

       但“十三五”期间,形势发生了根本性变化。随着中国科技水平与发达国家迅速逼近,美国为首的发达国家难以接受这一事实,也非常恐惧失去科技优势。因此,从“中兴事件”开始,美国通过一系列事件对中国发起技术压制,乃至公开挑起“科技战”。现在会有人跳出来说,如果当初就开始自主研发,今天就不会被“卡脖子”了。说这种话是站着说话不腰疼,既是对科技领域相当无知,也是对经济领域相当无知,就如同要求一个小学生不找老师学习、而是要自学成才一样可笑,不值一驳。

 

       “十三五”时期,由于中美对抗已经进入科技战,中国技术引进的道路在未来相当长的一个时期内将被限制乃至封闭,不管愿不愿意,是不是最优路径,未来中国只能更多依靠自主创新来实现关键核心技术的进步。当然,这不是说中国要关起门来搞创新,更不是说所有领域都要搞自主创新。全球化是对大家都好的一种发展模式,中国科技水平已经实现了重大提升,从价值链低端迈向中高端是一种必然,这就需要我们在一部分领域实现技术突破和引领,这样才能和发达国家技术领先的商品进行对等交换,跨越用“衬衫换飞机”的发展阶段。

 

       可以预见,“十四五”时期,中国的科技创新热度会更加高涨,越来越多的企业将通过技术创新实现盈利和发展,依靠低成本优势的道路会越来越难走。当然,技术创新不都是大飞机和光刻机,实际上,绝大多数产业领域主要是通过持续不断的技术微创新,实现新品上市、品质提升、成本下降和绿色发展。

 

第二个大变化:国内经济将形成闭合的大循环

 

       全会提出,要形成强大国内市场,构建新发展格局,畅通国内大循环,促进国内国际双循环,全面促进消费,拓展投资空间。

 

       国内大循环是中央在全球百年未有之大变局背景下提出的长期战略方向,不是权宜之计。从宏观经济学和国际经济学的基础理论出发,就可以知道没有任何一个全球排得上号的经济大国可以主要依靠外循环,因为这样的经济循环一定是不可持续的,最终会导致整个全球经济体系崩溃。

 

       为什么中国曾经可以实现国际循环为主?主要是因为改革开放之后,中国一方面抓住了国际制造业转移的机遇,一方面由于当时的经济体量比较小,所以可以采取全面融入国际大循环的发展路径,通过发挥低成本优势,专攻全球分工系统中的加工制造环节,从而实现了经济的快速增长。但这种外循环发展模式也带来一个严重的问题,就是国内各省级行政区之间行政壁垒严重,大家都是融入跨国公司的产业链,与国际经济形成循环,而国内各行政区之间是一种招商引资竞争关系,不是功能互补关系,所以国内经济无法形成大循环。

 

       中央今年提国内大循环,不是说我国的经济之前不循环,而是要求循环的方式必须发生重大调整,因为中国和全球都已经发展到不同的阶段了。这次全会有一句话讲的非常到位:国际力量对比深刻调整!“十四五”时期,中央将通过构建强大国内市场、推动要素配置市场化改革、区域一体化发展等重大战略手段,推动我国的经济循环从外循环转向内循环,从开环转向闭环。当然,闭环不是封闭,而是开放的闭环,这就是中央说的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

 

       中国要从经济大国转变为经济强国,就一定要进入这个发展阶段,要构建形成国内经济的大循环。只有大循环,中国才能真正实现创新驱动,因为大循环要求不同城市和地区发挥不同的作用,科技基础好的城市和地区将成为国内的科技创新策源地,类似于国际上美国的地位和作用。同时,只有中国实现国内大循环为主,才能构建更加稳定可持续的国际大循环,从而与各国实现新型经贸投资关系。

 

       可以预见,“十四五”时期,我国的经济发展空间格局,以及各省、各城市在全国经济大循环中的功能和地位都将发生深刻改变,北京、上海、深圳以及合肥、武汉、广州等已提前调整好城市功能定位的城市,将进一步向全球城市和国际城市迈进,中国经济的区域极化和分化将更加明显。未来城市发展,需要更加依赖战略谋划,而不仅仅是在营商环境和招商引资这个层次上努力。

 

第三个大变化:应对老龄化上升为国家战略

 

       全会提出,实施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国家战略。虽然只有一句话,却有着非常深刻的内涵。之前我国也高度重视人口老龄化问题,但这一次中央明确提出将应对老龄化作为国家战略,反映出这个问题已经迫在眉睫,而且非常非常难,难到不能依靠各地自己解决,只能通过国家战略来应对。

 

       如果从国家战略高度来应对老龄化,那么可以预见,国家必将出台一系列重大举措,比如全面放开生育限制、继续延迟法定退休年龄、将更多资源向社会领域配置,等等。

 

       这里面可以延伸出一点,随着国内大循环的建立,以及老龄化程度的加深,我国未来一个时期的经济增速仍将逐渐降档。从全会提出的“十四五”经济增长目标来看,只是要求“经济发展取得新成效,实现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增长潜力充分发挥”。这个提法实际上已经含蓄的表达,未来经济增速只要达到经济的潜在增长率就可以了。同时,全会在提出2035年的远景目标时,提出的经济目标是,“经济总量和城乡居民人均收入将再迈上新的大台阶”。请注意!什么是“新的大台阶”?再往前看,全会在总结“十三五”成就时,讲到“经济实力、科技实力和综合国力跃上新的大台阶”。请再次注意!“新的大台阶”,两个地方用了完全相同的表述!“十三五”新的大台阶是指什么?是指预计2020年国内生产总值突破100万亿元。所以,可以推断,中央提出的到2035年经济迈上新的大台阶,很可能是希望届时我国的经济总量可以突破200万亿元,用15年的时间再实现翻一番。这也就意味着,未来15年我国的年均增速大概在5%左右。

 

       综合考虑我国的城镇化水平、技术进步潜力、区域一体化发展潜力和国际经贸空间,我国未来一个时期的经济潜在增长率大概就是在5%左右。

 

       而这就又出现一个新的问题:如果随着技术进步我们的全要素生产率可以实现提高,那么经济增速下滑必然导致劳动用工总量减少,再加上老人延迟退休、每年新增的大量毕业生,这些新增的劳动力如何配置?

 

       答案只有一个,就是大力发展服务业,特别是生活性服务业、数字服务业,以及弥补教育、卫生、养老、托幼等领域基本公共服务的短板。我国目前每万人口的医生、护士、教师等数量都大幅低于发达国家平均水平,因为之前我们把大量劳动力资源都配置在经济产业领域,才实现了经济高速增长。

 

       “十四五”时期,可以预见我国人力资源将加速向公共服务领域和现代服务业领域转移,服务业比重也将实现大幅上升,基本实现工业化,开始向后工业化迈进。各地应做好“十四五”时期的服务业发展规划,并做好支持现代服务业和公共服务领域发展的政策储备。

 

       以上三个变化只是“十四五”时期,我国经济社会领域可能出现的最显著的变化,除此之外,还有全方位的深刻变化值得期待,当然也有国家安全等新的挑战需要警惕。

 

作者:杨宏伟,上海中创产业创新研究中心首席研究员


 

本文内容系原创,转载请注明来源

 

图片来源于互联网,若有侵权,请联系本公众号进行删除

 

 

 

 

2020年10月30日 09:22
浏览量:0
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