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质生产力系列⑥:如何保持战略敏捷、占据未来产业发展的战略主动

高级副院长
研究领域:未来产业和新兴产业、产业集群发展、园区转型升级

未来产业是新质生产力的重要组成部分,超前谋划和布局未来产业,对于一个国家或城市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推动产业转型和经济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意义。由于未来产业技术路线的不确定性、市场成熟进程的不确定性,从而成为决定未来国家、区域或城市竞争的关键因素,当然同时也提高了未来产业前瞻布局、战略布局的难度和要求,如何形成一套未来产业发现、孕育和发展壮大的机制以及生态非常重要。这其中,应遵循六个方面的底层逻辑。


保持战略敏捷,需要深刻认识未来技术的发展趋势
未来颠覆性技术是催生未来产业发展的基础和前提,布局未来产业需要深刻洞察未来技术的演进趋势,从未来的技术趋势中找到未来产业化的方向,孕育形成未来产业的新动能。把握未来技术趋势,需要深刻理解人类社会发展的需求演变,紧密跟踪权威机构的技术趋势预测、把握全球顶尖科研机构布局方向以及科技巨头的前沿动向。总体来看,未来前沿技术演进的方向主要围绕智能、健康、绿色、材料、空间以及前沿制造方式展开,呈现新的趋势。
未来智能进入“深度应用、人机协同”的新阶段。人形机器人加速演进,人机协同、AI增强成为重要的技术和产业应用方向;大模型应用持续拓展,代理型AI得到快速发展和广泛应用,2025年1月日本软银集团、美国开放人工智能研究中心和美国甲骨文公司三家企业宣布投资5000亿美元,计划建设支持美国人工智能发展的数据中心(星际之门)项目,继续强化人工智能基础设施布局;2024年的诺贝尔物理学奖、化学奖颁给了AI大模型的科研人员,说明AI大模型正在颠覆传统的物理、化学、生物等科学研究模式;量子通信和量子测量加速逐步商用,2025年全球最大的集成量子计算企业Quantinuum宣布计划在新墨西哥州建立一座新的量子研发中心,旨在为该州的量子技术革命奠定基础;空间计算的持续突破也为VR应用发展形成推动。
未来健康进入“数字融合、解码生命”的新阶段。细胞和基因技术、合成生物、生物育种等前沿技术不断涌现产业化商业化成果,多技术融合交叉融合趋势明显,而人工智能、元宇宙等信息技术赋能生物研发,助力生物科技创新加速,AI+生命科学、合成生物等将引领生物科技的新未来。类脑智能、脑机接口都在孕育突破之中,如皮质实验室推出“神经平台”,连接16个人类类器官,开展生物计算应用。
未来能源进入“多点爆发、颠覆变革”的新阶段。核能、氢能、生物质能、新型储能等均已经实现规模化应用,但更高安全性、更低成本、更前沿技术仍在探索。可控核聚变取得重大进展,可能在2035-2040年实现商业化,并且与数字、智能相结合领域对核能的需求也在日益增长,如国际能源署(IEA)预测,到2026年,AI带来的能源需求将让数据中心的耗电量达到国家级水平,为此,企业亟需在能源效率和无碳电力方面寻求创新,例如美国多个科技企业正在强势押注核能,为数据中心提供可持续能源支持;钙钛矿、固态电池、钠离子电池等多技术路线孕育突破,有望加速引领未来的能源变革。
未来空间进入“极地深海、深空拓域”的新阶段。深海探采、高技术船舶技术加速突破,商业航天迎来爆发增长。载人登月成为下一步焦点,核推进技术推动核热火箭,如美国航空航天制造商洛克希德·马丁和 BWX Technologies 正在测试核热火箭,预计2027年发射;低空经济引领未来城市交通变革,人类持续拓展极地深海太空的疆域边界;探采领域,如美国知名的Quaise Energy 和 GA Drilling 等公司正在开发超深钻孔技术,以释放深层地热能。
未来材料进入“极致性能、超限超能”的新阶段。高性能碳纤维、先进半导体材料、超导材料均已实现商业化应用,AI+材料加速新材料研发进程,未来材料正朝着极致性能、超限超能的方向转变,面向前沿领域赋能千行百业。
未来制造进入“极限制造、生成再造”的新阶段。发达国家加大新一轮先进制造的底层技术布局,引领未来制造模式变革。生物制造引领“生成万物”的新生产方式,美国、欧盟均积极实施“生命铸造厂”和“微生物细胞工厂”等行动计划。激光制造、纳米制造打开极限制造的新境界,如美国已经通过3D打印复制了一个全新的“沃尔玛”;我国国家层面也正在积极推进原子级制造。
Gartner发布的2025年十大战略技术趋势,涵盖了AI、计算技术、人机协同等多个前沿领域。
|
|
|
|
|
|
|
|
|
|
|
|
|
|
|
|
揭示了九项可能在未来5至10年内甚至更长时间里,深刻改变生活、工作和社会的科技创新。这些技术不仅代表了前沿科技的发展趋势,也极可能成为未来商业竞争的核心。
|
|
|
|
|
|
|
|
|
|
揭示了22项有望重塑行业、塑造未来世界的突破性技术。这些技术覆盖了人工智能、能源、医疗健康、网络安全等多个领域,其发展不仅将改变我们的生活方式,还将对全球经济和社会产生深远影响。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保持战略敏捷,需要结合未来产业的形态特征布局重大项目
未来产业伴随着前沿颠覆性技术的深刻变革与加速演进,并且不同技术之间跨界交叉、融合赋能,从而形成了未来产业区别于一般传统的典型特征,总体上,未来产业呈现三种新的经济形态:
未来产业是一种“跨界交叉型”经济。这主要是由未来产业的技术特征所决定,不同技术的跨界交叉形成了新的产业物种,从而形成了新的产业形态,比如脑机接口,这是典型的信息技术与生命科学技术融合的产物,形成了一种新的产品,进而形成新的产业。未来产业是一种“融合赋能型”经济。最典型的未来智能、AI大模型等,通过技术与其他行业的深度融合、广泛赋能,从而成为引领未来产业变革的重要力量;再比如合成生物,属于合成技术与其他产业的融合从而催生出新的产业,这种也是典型的融合赋能型经济。未来产业是一种“叠加组合型”经济。通过两种前沿领域的产品相对叠加、组合应用,从形成一种新的经济组合式经济形态,比如“固态电池+低空”、“量子+卫星互联网”等,两个产业发展的进程相互影响、彼此促进、彼此成就,带动新产业、新业态和新模式的发展。
未来产业经济形态带来的启示,一是在布局重大科技产业攻关项目中,需要单列一类跨界融合类的项目,并接受跨界主体联合申请相关项目;二是要为跨界融合、叠加组合的不同行业的企业提供交流与合作的机会、平台,共同推动不同领域创新产品的同步创新、迭代升级;三是要为AI的加速应用提供多元化的场景,以产业的思维、以应用、成果转化的思维来推动AI、大模型领域的创新发展,并以开源生态为基础,营造良好的发展环境。


保持战略敏捷,需要构建体系化的前沿预见机制
未来产业是前沿技术催生的新产业、新业态和新模式,未来产业发展孕育于不同技术路线在实践中不断走向成熟的过程,因此,布局发展未来产业需要持续紧密跟踪前沿技术演进趋势,立足于产业化需求前景反向对前沿技术进行超前布局,以抢占新兴技术未来产业化的先行地位和制高点。
一是动态跟踪权威机构前沿技术预测。建立常态化的跟踪机制,建立未来产业前瞻研究院,滚动定期发布关键技术与前沿产业项目布局清单”, 鼓励未来产业多技术路线的不同尝试,保持对先进产业足够的敏锐度,占据战略主动。二是发挥科学家、投资家、企业家不同主体的作用。成立未来产业跨界专家咨询委员会,选择“灯塔型”情报机构、专家人才,定期组织开展未来产业技术的头脑风暴、专家咨询和成果输出,对未来产业不同技术路线开展评估,为布局细分领域及其项目提供指引。三是组建新型创新主体布局未来产业。在框架组织、经费来源、人员配置、资金投入方式、利益机制设计、管理流程等方面形成与未来产业发展相匹配的更加灵活的体系化设计。针对未来产业的特点和规律,探索需求牵引、企业主导、宽容失败、灵活高效的产业创新项目组织方式。通过多元试错发现未来产业布局方向。四是发挥AI4S深度赋能作用。顺应AI+的广泛赋能和影响作用,充分发挥AI在前沿技术预测和研发中的重要作用。
2023年1月,英国成立先进研究与发明机构(ARIA),其年度经费约8亿英镑(约66.46亿元人民币),为高风险、高回报的前沿研究提供资金,工作机制模仿美国国防高级研究计划局(DARPA)。
美国白宫、国家科学基金会和能源部宣布投入超过10亿美元新建12个人工智能和量子信息研发机构,开展人工智能和量子信息领域的前沿技术跟踪预测及其研发工作。
美国成立未来产业研究所,将由多部门参与、公私共建、多元投资、市场化运营的未来产业研究所作为发展未来产业的新型平台和研发机构,职能覆盖从基础研究、应用研究、产品研发到产业化、市场推广的全流程。美国能源部量子科学与工程类研究中心、美国国家科学基金会人工智能研究所、美国半导体先进制造研究院、英国哈特里国家数字创新中心、英国推动电力革命中心等,均是由跨学科、跨机构的研究团队组成,既对细分领域进行技术洞察,也开展相关研发。


保持战略敏捷,需要建立可持续的投入增长机制
未来产业,意味着发展需要长期、耐心的持续投入,并且要形成宽松失败的氛围与环境,因此,布局发展未来产业需要探索持续的投入增长机制,核心是形成未来产业从科学思想萌芽或科学建设、到实验室研发、到技术工程化、到工程产品化、到产品规模化的产业全生命周期都能够得到资金、资源投入,从而促进未来产业发展壮大。
建立未来产业投入增长机制,一方面要形成覆盖企业全生命周期的基金体系,另一方面需要明确方向之后提供坚持性的持续投入。一是构建未来产业全生命周期的基金体系。从全市布局来讲,在发挥未来产业基金作用的基础上,针对未来产业的细分领域要形成相应的基金,并且覆盖每个环节,如概念验证基金、种子基金、天使投资、技术工程化基金、风险投资基金等。二是探索基金投资机制创新。着力解决资金不能投、不敢投、投不准以及招投不联动的问题,要改革国有基金的考核方式,探索基金的新型管理机制和利益机制。探索“直接投资+子基金投资”模式,建立战略科学家委员会、项目经理人投研团队和概念验证经费联动投入机制。三是打造大企业风投(CVC)。遴选本市未来产业细分领域的龙头企业,支持企业组建CVC,发挥大企业创投的“超级创新孵化器”作用,带动知识分享、人才流动,构建良好的产业创新生态。
生态型龙头企业承担部分“风投”角色作用的例子逐步增多。比如,谷歌风投投资了Uber、Slack和Stripe等高增长科技公司。其投资领域不仅局限消费互联网、企业软件,也在AI、生命科学等前沿技术有大笔投资。Isomorphic Lab,它是由诺贝尔奖得主Demis Hassabis亲自创办、亲自挂帅CEO的“诺奖嫡子企业”,背后也是谷歌投资。再比如,微软的风投部门M12在AI、云计算和数据分析领域投资了十多家公司,包括Affirm、Innovaccer和Agolo等。M12还投资了OpenAI,英伟达也是它的投资方之一。比亚迪通过自己的CVC,对新质生产力“独角兽”类企业进行投资,而这就是产业资本与生态资本相互融合相互赋能的关系:被投企业可能纳入他们的供应商,共同为终端用户提供技术解决方案,从而形成一种行业生态。


保持战略敏捷,需要形成以服务企业为核心的全环节加速的未来产业生态
未来产业发展是从科学发现到产业集群的嬗变过程,会经过“概念验证-工程熟化-产品创新-进入市场-形成产业”的过程,每个环节都需要不同要素、平台、载体的支撑,并形成环节之间的有序转化,最终形成产业集群发展。因此,布局发展未来产业需要构建全链条闭环的孵化加速体系。
在这一方面,核心的思路是要围绕着未来产业领域的企业需求,以企业需求为出发点,让企业在发展的不同阶段、不同环节都能够得到助力,有效帮助企业解决发展的痛点,从而实现企业向不同阶段的迈进和升级。这种产业生态类似于上海生物医药的全环节加速做法:即研发端重点抓新靶点技术布局、试验端重点抓临床试验能力,转化端重点抓审评审批效率,生产端重点抓制造模式创新,应用端重点抓多元支付机制,多环节发力放大全过程加速优势。
未来的产业思路也是这样,针对未来智能、未来能源、未来健康、未来材料、未来空间以及未来制造的细分领域,紧紧抓牢细分领域的代表性企业,包括草根创业企业,也包括已经形成一定创新能力的龙头企业,针对初创企业重点解决的降低企业创新成本的问题,在企业的研发投入方面给予大力支持;对于已经形成创新产品但尚未形成市场的企业,需要更多提供试验验证、场景应用的服务、给企业提供更多对接市场的平台和机遇;对于产业订单有望加速、要着力扩张产线的企业,要提早谋划生产落地的空间,积极把企业留下来,形成全环节的加速赋能。要形成多物种、尤其是创新物种能够自由生存、野蛮生长、并且在不同发展阶段都能够找到适配支撑的环境生态,这也是DeepSeek爆发崛起带来的重要启示。
2021年3月,欧盟委员会启动新资助机构欧洲创新理事会,计划在未来7年以超100亿欧元的预算,通过新兴技术研发、加速器计划和专项股权基金的组合式资助措施,扩大欧洲创新型初创企业和中小企业的规模。
英国鼓励养老基金投资新兴高科技企业,并建立面向企业的“国家生产力中心”,帮助企业提高对新技术掌握程度,创建各地区技术扩散系统。
2023年2月,德国《未来研究与创新战略》提出通过未来基金(针对初创企业)、ERP特别基金(针对快速成长的企业)、欧洲创新理事会下设基金(针对从事颠覆性创新的企业)等,为企业提供支持。
法国以政府公共投资、企业投资、国有银行投资、免税等形式支持数字技术和健康技术等未来产业技术。法国提出至2030年打造对标谷歌、苹果、脸书、亚马逊的10家千亿欧元级别科技巨头。
韩国提出2021年投入2400亿韩元培育世界级芯片设计公司。


保持战略敏捷,需要及早谋划多要素混合、
复合功能集成的空间集聚生态
空间集聚生态对于产业发展非常重要,对于未来产业也不例外,只有各类创新和产业要素集聚达到一定的密度、强度和浓度,才能产生化学反应。目前,上海正在着力推进产业生态攻坚战,其中重要的一点就是强化空间集聚生态。未来产业目前还在谋划阶段,并未像成熟产业那样已经形成固化的空间格局,反而应该及早谋划,避免当前上海产业园区发展存在的“小、散、乱”问题。
在这一方面,核心的思路就是就是围绕未来产业细分领域打造标杆性的集聚区,形成创新资源和产业化资源的高度集聚,包括一定的区域半径内,布局与该产业相关的孵化器、加速器、创业园、新型研发机构、创新平台、科研院所、中试平台、专业服务等,并且要围绕细分产业布局相应的基金、大赛、论坛活动、产学研对接活动、产业链对接活动以及布局应用场景测试场等,形成多要素混合、复合功能集成的空间集聚生态,构建相对完整、有序衔接的差异化空间体系,以支撑未来最终的落地成长、发展壮大。
北京本市聚焦六个未来产业领域及20个细分方向,遵循“系统布局、梯次培育、市区共建”总体思路,按照“谋划一批、培育 一批、认定一批”的培育路径,从小型微型企业创业创新示范基地、中小企业特色产业集群、孵化器、产业园区等中小企业集聚区中择优遴选、升级建设未来产业育新基地。
深圳在罗湖、福田、南山、盐田、宝安、龙岗、龙华、坪山、光明等9个区布局20 个科技创新集聚区,引导战略性新兴产业与未来产业研发环节及各类科技创新资源集中布局,总用地面积约192平方公里。
江苏省发改委发布“未来产业先行集聚发展试点”清单,加快打造一批具有核心竞争力的未来产业集群。“未来产业先行集聚发展试点”清单涉及21个试点区域,覆盖南京、无锡、徐州、常州、苏州、南通、泰州等地,涵盖第三代半导体、细胞和基因技术、合成生物、通用智能、虚拟现实、人形机器人、低空经济、氢能、新型储能、深海深地空天、未来网络、量子科技等12个产业领域。
参考文献:
1. TOP创新区研究院,德勤:2025年的6大技术趋势,2024.12.23。
2.发现报告商业局,【CB Insights】2025年九大科技趋势,2024.12.27。
3. Gartner公司,Gartner发布2025 年十大战略技术趋势, 2024年10月22日 12。
4.TOP行业报告, IEEE:2025年顶级技术预测报告,2024年
5.元战略,麦肯锡发布发布了《15大技术趋势评估及最新动态》,2024年7月。
6. 王雪莹,未来产业研究所:美国版的“新型研发机构”, 《参阅材料》2021年第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