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要素·新动能”系列 | 以保护促创新,共建长三角知识产权“生态圈”

首页    创见    “新要素·新动能”系列 | 以保护促创新,共建长三角知识产权“生态圈”

作者:高   平,上海中创产业创新研究院院长

         刘彩云,上海中创产业创新研究院数字经济研究中心执行主任、资深研究员

阅读时长:10min
 

因地制宜培育发展新质生产力,是长三角作为高质量发展“动力引擎”的内在要求。进入新发展阶段,我国要素禀赋优势发生显著变化,新型生产要素的巨大潜能正加快释放。为探寻长三角区域新质要素协同的有效路径,上海中创产业创新研究院推出“新要素·新动能”研究系列,基于金融、数据、算力、人才、技术等新要素、新动能的视角,研判趋势、解码经验、探索路径,为长三角加快区域融合、协作发力,共同释放新质生产力潜能提供参考和借鉴。本篇为系列文章第四篇。

 

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届中央政治局第二十五次集体学习时强调,知识产权保护工作关系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关系高质量发展,关系人民生活幸福,关系国家对外开放大局,关系国家安全。同时指出,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保护知识产权就是保护创新。在长三角一体化的大背景下,如何发挥好三省一市的科技创新资源优势,提升跨区域知识产权合作水平,共建长三角知识产权生态圈,对加强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跨区域协同,加快培育壮大新质生产力,助推我国知识产权强国建设具有重要意义。

 
图片
图片
图片

长三角知识产权保护合作的现状基础

 

长三角知识产权一体化发展由来已久。早在2004年长三角16城市率先建立长三角知识产权工作联席会议”, 并在2018年升级为三省一市合作机制,共同签署《长三角地区知识产权一体化发展框架协议书》,围绕知识产权执法协同、公共服务协作、营商环境优化、信用体系建设等专题开展广泛合作。2022年以来,三省一市谋求更高质量的知识产权一体化发展,先后签署《长三角地区知识产权更高质量一体化发展框架协议书2.0》《长三角地区暨中部六省专利产业化跨区域合作框架协议》《长三角知识产权交易一体化合作备忘录》《长三角高价值专利培育转化合作备忘录》《长三角地区知识产权快速协同保护备忘录》等,加快构建一体化知识产权快速协同保护网络。截至目前,长三角拥有全国近1/3的有效专利和1/4的有效商标,全国近1/3的国家级知识产权保护中心和知识产权快速维权中心,成为全国知识产权创新、共享、保护和运用的重要黄金三角。从长三角知识产权合作发展趋势来看,主要呈现四方面特点:

1、长三角知识产权发展综合实力显著提升

 

近年来,三省一市在知识产权领域协同发力,知识产权发展综合实力指数在全国处于领先地位。根据国家知识产权强国建设工作部际联席会议办公室发布的《知识产权强国建设发展报告(2024年)》,在重大战略区域中,粤港澳大湾区知识产权发展指数最高,长三角地区知识产权发展指数增幅最高,比2023年提升1.99分。同时,2024年长三角专利授权量达115.05万件,占全国专利授权量的32.29%,其中发明专利授权量29.78万件,占全国发明专利授权量的31.74%;截至2024年底,长三角万人发明专利拥有量为64.53件,每万人高价值发明专利拥有量为25.87件,高出全国水平11.87件。

1 重大战略区域知识产权发展指数平均得分及增幅(分)

数据来源:《知识产权强国建设发展报告(2024年)》

 

2长三角专利转移网络持续“织密”


据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统计监测办公室测算,2024年,长三角区域新增发明专利万件30万件2020年的1.5倍;2022区域专利转移数量达到3.55万件,是2020年的2倍。根据2024长三角区域协同创新指数报告》,2023区域内三省一市之间的技术合同成交额2092亿元,近三年增幅达到332.2%从知识产权对外输出情况来看,2023上海为1590件,与江苏的5823件、浙江的5547、安徽2096相比,上海对周边省市的技术辐射作用有待进一步提升。

2:2023年长三角三省一市专利输入输出情况(件)

数据来源:《长三角区域协同创新指数2024

 

3、长三角专利转移集中在战略新兴领域

 

根据2024长三角区域协同创新指数报告20112023年间,长三角专利转移数量排名前五的重点领域包括新材料、节能环保、新一代信息技术、高端装备制造和生物等,这也是促进长三角重点技术迭代升级和产业创新合作的重要方向从上海、杭州、南京、合肥等省会城市专利转移数量领域前三位来看,上海、南京、合肥均含有新材料领域;合肥、杭州、南京均含智能制造领域;上海、杭州均含有新一代信息技术领域;杭州、合肥均含有节能环保领域;此外,上海含有电子核心领域、南京含有生物领域。 

3:2011-2023年长三角三省一市间专利转移领域和数量(件)

数据来源:《长三角区域协同创新指数2024

 

4、长三角知识产权国际化水平不断提升


2024年,三省一市PCT国际专利年度申请数量达到1.91件,较2018年增长了近1.9倍。其中,长三角G60科创走廊自九城市共建5年以来,2023PCT国际专利申请数量2018增长163.4%,占全国总量1/9。但与其他城市群对比来看,长三角PCT国际专利年度申请量虽然明显高于京津冀(2024年为1.3万件),但与广东仍存在一定差距,其中,2024广东省PCT国际专利申请量达到2.34万件,是长三角的1.2倍。

 
 
图片
图片

国内重点地区知识产权发展的经验借鉴

近年来,京津冀、粤港澳、成渝等重点城市群和省市,围绕高价值知识产权培育、转化、运营(流转)、金融赋能、国际保护等方面开展系列创新与合作,相关经验值得借鉴。

 

1、深化高价值专利培育

 

京津冀协同布局TISC(世界知识产权组织技术与创新支持中心)网络在专利大数据产品、知识产权金融、专利转化交易等方面加强创新协作。厦门培育高价值专利组合厦门对于高价值专利组合培育成效显著的给予单个项目100万元奖励每年奖励总金额最高1000万元北京、贵州等创新数据知识产权北京制定《北京市数据知识产权登记管理办法(试行)》《北京市企业数据知识产权工作指引(试行)》,北京市知识产权公共服务中心发布《数据产权国际规则理解与应用指南》。深圳布局低空经济知识产权据统计,深圳低空经济全球专利布局数量已超过1.4万件,海外布局超1/3,有效专利占比超34%

图4:京津冀国家技术创新中心雄安中心12月12日正式启动运行
图源:新华社

2、组建前沿优势产业专利池

 

北京创新推动“开放许可专利池京东、小米等企业联合国家知识产权运营公共服务平台建立AIoT开放许可专利池,首期聚焦适老、助残、防灾向全社会公益性开放;北京知识产权运营管理有限公司联合百度设立国内首个元宇宙产业专利池,首批入池专利达170余项,其中53件专利率先落地开放许可。同时,鼓励创新主体建立前沿科技专利池推动成立国内首个“量子计算专利池”;推动建立集成电路专利池并实现累计近2.2件专利入池

图5:国内首个元宇宙产业专利池启动
图源:北京知识产权
 

3、深化专利跨区域开放共享

 

深化专利开放许可跨区域协同京津冀达成深入推进京津冀专利转化合作,建立专利供需信息互通等机制,共享专利开放许可技术5314项;成渝两地联合发布《首批跨成渝地区专利开放许可清单》,确定首批跨成渝地区发明专利330项。建立跨区域专利资源库成渝设立成渝跨区域专利资源库、发布成渝地区专利转化需求清单粤港澳大湾区发布粤港澳大湾区高校院所专利转化资源库,梳理盘活高校和科研机构存量专利。

4、创新知识产权运营模式


深港两地机构联合发起深港知识产权运营联盟,建设知识产权供需对接平台和合作交流平台,促进技术进出口审批、资金跨境转移审批等机制规则衔接,推进优秀科研成果在深港两地转化。

 

5、创新知识产权金融服务


深圳创新知识产权证券化建立以科技创新型企业知识产权质押融资债权及附属担保权益(金融机构对贷款的担保)作为底层资产、由市属国有企业小贷公司作为原始权益人的知识产权证券化“深圳模式”;设立知识产权金融服务平台河套专面向河套深港科技创新合作区创新主体提供政策查询、金融产品、供需对接等知识产权金融服务

 

6、创新知识产权保护

 

协同知识产权国际保护京津冀成立京津冀海外知识产权保护联盟由三地4家海外知识产权纠纷应对指导分中心联合发起,建立京津冀重点企业名录库,联合开展海外纠纷应对指导、推动海外知识产权保护资源共享等。粤港澳开创粤港澳大湾区知识产权行政保护证据互认机制,搭建粤港澳大湾区知识产权国际仲裁中创新“新加坡调解+深圳仲裁”“香港调解+深圳仲裁等跨境争议解决模式。加强区块链赋能知识产权保护深圳开展“区块链+版权试点,发布《基于区块链技术的版权服务存证应用指南(征求意见稿)》,推动建设前海版权区块链服务网络,节点包括互联网法院、司法鉴定中心、公证处、国家授时中心可信时间服务、CA认证中心、版权业务相关方等,提供区块链存证、版权登记、监测取证、数字资产运营等综合服务。

图6:粤港澳大湾区国际仲裁中心
图源:深圳新闻网
 
图片
图片

长三角共建知识产权生态圈的对策建议

 

下一步,长三角应依托上海建设高水平改革开放知识产权强市、江苏建设现代产业体系自主可控知识产权强省、浙江建设数字化改革引领知识产权强省、安徽建设创新型知识产权强省等政策叠加优势,聚焦长三角知识产权流动的高频需求领域、前沿新兴领域及高价值专利培育的关键环节等,通过共筑“生态圈”推动长三角知识产权更高质量发展。

 

1、加快构建长三角开放许可专利池

 

聚焦三省一市专利转移的高频领域、前沿未来领域构建区域专利池,例如构建长三角集成电路5G芯片专利池、长三角医疗器械专利池、长三角低空经济专利池等,围绕上下游产业链做专利整合,探索组建产品型专利池,形成面向长三角的跨区域开放专利许可,赋能区域产业链关键环节创新。

2、探索建立长三角专利转化超市

 

整合区域高价值专利资源、专利人才资源,形成专利转化资源库,围绕长三角核心产业链定期发布专利转化需求清单,依托专利大数据形成差异化精准推送机制,促进专利面向长三角区域的转移转化。积极打造长三角知识产权投行,复制推广浙江知识产权投行模式,支持资源库中专利以许可、二次研发、共同投资等方式实施转化,并为专利转化提供技术和资金支持。

 

3、创新长三角知识产权金融服务试点

 

探索建立长三角知识产权金融服务联盟,整合知识产权服务机构和银行、证券、保险、投资基金等金融机构,搭建长三角知识产权金融服务平台,上线长三角知识产权专项金融产品,提供金融产品展示、投融关系对接等服务,探索建立长三角质押融资绿色通道便利化机制等,促进区域知识产权金融产品创新。

 

4、打造长三角海外知识产权保护与仲裁高地


成立长三角海外知识产权保护联盟,建立长三角海外重点企业名录库,围绕海外知识产权保护指导、海外维权信息资源共享、知识产权海外保险产品创新等深化合作。借鉴粤港澳大湾区知识产权国际仲裁中心经验,建立长三角海外仲裁中心,探索形成“新加坡调解+长三角仲裁”“香港调解+长三角仲裁等跨境争议解决方案。

 

5、建立长三角科创板拟上市企业知识产权服务协作机制

 

 

围绕科创企业高价值知识产权挖掘与培育、风险排查、知识产权纠纷应对和维权援助等,建立三省一市知识产权服务长效协作机制。依托长三角资本市场服务基地设置知识产权“一站服务”功能,实现上市储备库企业知识产权服务诉求向科创板拟上市企业知识产权服务站(加速器)的有效转接,促进科创板拟上市企业的知识产权服务与金融服务融合。

 

参考文献:

 

1、国家知识产权强国建设工作部际联席会议办公室,《知识产权强国建设发展报告(2024年)》,202411月。

2、上海市科学学研究所等,《长三角区域协同创新指数2024,20246月。

3、广东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广东省优化营商环境典型案例:深圳市深化粤港澳仲裁合作交流,助力大湾区法治化营商环境建设》,20254月。

4、吴珂,长三角:多维度构建知识产权“生态圈”,中国知识产权报,20235月。

 

图片

- E N D -

作者:高平、刘彩云

编辑:龙彦霖

 

2025年5月7日 14:55
浏览量:0
收藏